? ? ? ? ? 提出一個好的問題,就已經解決了問題的一半。
? ? ? ? ? 我們是誰、我們將去向何方、我們的溝通方式都反映著我們的問題。問題幫助我們打破障礙,發現秘密,解決謎題,想象新的做事方式,爭取他人的支持,引導我們解決問題。但是很少人知道如何系統地進行有效的提問。
? ? ? ? ? 《提問的力量》這本書講述了為何提問,提問的作用,以及11種常見的提問模型。這11種提問的模型分別是:診斷型問題、戰略型問題、共情型問題、橋接型問題、對抗型問題、創意型問題、任務型問題、科學型問題、采訪型問題、娛樂型問題以及遺產型問題。作者對問題的分類非常的清晰,對各種不同情境下的問題進行細致的分析,通過這些提問的模型聯系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便可以"對號入座",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貫穿整本書的思想,是先要明白自己想要什么,然后設計合適的問題,通過一些技巧性的方法得到自己需要的答案。
? ? ? ? ?本書作者弗蘭克?賽斯諾是聞名于世的艾美獎獲獎作家、國際著名記者與主播,擁有40多年的全球采訪報道經驗,因“白宮新聞記者”的新聞節目主播和CNN脫口秀主持人的身份而得名。作為一名全美知名調解人,他通過喬治華盛頓大學的“談話系列”,與一些世界知名人士接觸,曾采訪過5位美國總統、諾貝爾獎獲得者、國際政府首腦、商界領袖和各類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人物。
R1:
? ? ? ? ?巴里傳授“適當尊重式”提問,這是大多數專家口中讓敵人開口說話的最有效的方式。他的目標在于減少人的防備,讓對方的大腦移出紅色警戒區。他的問題的設計初衷,在于讓人處于舒適的狀態,然后開口說話。他的方法尋求建立一種關聯和一種動態,他們將從最沉默寡言的人口中套出信息。
? ? ? ? ? 你想從某人那獲取信息,而對方卻不愿意開口,你會怎么辦?
? ? ? ? ? 我們有時候需要向一個不愿意開口的人那里獲得一些信息。但是,如果你用比較強硬的“疑犯追蹤式”的提問,就會讓對方感到反感和拒絕。
? ? ? ? ?和他們打交道時需要一種特殊的接觸方式——提一些“橋接型問題”,這其實就是片段中說的“適當尊重式”提問,這種提問方式可以架起心靈之橋,讓不愿意開口的人敞開心扉。
? ? ? ? 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主,著名的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提出了一種心理學理論:人類的大腦有兩種不同的系統狀態。
? ? ? ? 系統一狀態,它是一種低速擋,它無處不在,它可以讓我們很快就作出決定,并給出現成的答案,你可以把它當作大腦的自動駕駛儀。熟悉的、簡單的、容易的、安全的環境。放松,舒適,掌控感。
? ? ? ? 系統二狀態,是大腦的超速擋,它可以使大腦運轉的更快,工作更賣力,但是會消耗更多的氧氣。系統二是對不熟悉的、復雜的、困難的,或者是可怕的事物的回應。系統二中的大腦處于一種警覺狀態,豎起了防備之心。不熟悉或不友好的環境,能將讓大腦調到這個擋位。處于這種狀態時,我們開始留意我們所說的每一個字。
? ? ? ? 書中的巴里是一名職業咨詢師,他的工作內容是訓練美國聯邦調查局的特工去打開調查對象的嘴。巴里指導這些特工如何去設計提問,提一些橋接型問題,從而使調查對象的大腦盡可能的處于系統一中。密訣是先提一些能夠輕易回答的問題。
A3:
? ? ? ? ? 現在我們來做一個小活動,我會問大家二種不同類型的問題。大家可以用心體會一下,這二種不同類型的問題帶給你的不同的感覺。
A問題:2+2等于幾?
B問題:5328÷9等于幾?
A問題:你的手機是什么牌子的?
B問題:你拿了我的錢包嗎?
大家在聽到A問題的時候有什么感受?
學習者A:順心,答案脫口而出
學習者B:輕松,感覺好簡單
大家在聽到B問題的時候有什么感受?
學習者A:有點緊張,感覺有壓力
學習者B:有點暈,有困惑感。
? ? ? ? 是的,剛提到A問題的時候,我們的大腦就處于系統一的狀態中。聽到B問題時,我們的大腦會進入系統二的狀態。
? ? ? ? 那么,如何讓他人的大腦進入系統一的狀態,有什么技巧嗎 ?
R2:
安慰者:我喜歡你的鞋子,你從哪里弄的?你是一名巨人隊的粉絲,到現在為止,你覺得這一場比賽怎么樣?
以建立關系開場,通過提及你們共同的興趣,或是對方身上你認可的專門知識,擊中對方大腦中的愉悅區。表達尊敬,適時驗證。用可能與事件無關的問題開場,然后步步深入更難的問題。
橋接型問題有多種方式,第一種是安慰者。
具體有兩種方式:
一是提及你們共同的興趣。
二是提及對方的專門知識,并表達認可。
這兩種方法有什么好處呢?
這么做可以擊中對方大腦中的愉悅區,讓對方感到很輕松愉快,從而為接下去的深入溝通做好鋪墊。
A1激活經驗:
? ? ? ? 工作中向別人請教問題,外出時需要得到別人的幫助,當我們向一些不熟的人求助時,大家在這些方面有沒有失敗的例子?請分享一下。
范例:
【事件】很多年前,和一個朋友騎自行車去郊外玩,身上的水喝完了,路過一個村子,問路邊的一位村民要水喝。
【我的言行】我很焦急的對村民說:“叔叔,我們身上的水喝完了,可以到您家弄口水喝嗎?”
【結果】村民拒絕了。
學習者A:
【事件】我手機沒電,請求別人的幫助。
【我的言行】我對一個中年女人說,“你好,能借我手機打一個電話嗎?我手機沒電了,有點急事。”
【結果】她猶豫了一下,走了。
學習者B:
【事件】以前的一次跑步中,流了很多汗,剛好沒有帶紙巾,于是向一間中醫店里的人拿點紙巾擦汗? 。
【我的言行】請問有紙巾嗎?
【結果】結果被里面的人罵了,這里哪有紙巾....
學習者C:
【事件】到一個陌生的社區。
【我的言行】問門衛,我想找一下張三,請問他住幾號樓?
【結果】門衛沒告訴我。
讓他人的大腦進入系統一的狀態,除了安慰者的技巧外,還有什么別的技巧嗎?
R3:
獎賞:這很有趣。我此前從未這樣想過。
肯定或表達另一個人的觀點,證實談話的價值,鼓勵進一步深入。使用一個簡短的肯定短語,但它事實上并不認可對方的行為或信仰。許多人對此感同身受,獲獎者常常會無意識地進行報答。獎勵某人剛剛的說辭可能激發更多的信息或討論。
? ? ? ? ? ?接納并肯定對方的觀點,會讓對方很高興,而且很有可能引發對方透露更多的信息。你可以這樣說:這很有趣,我此前從未這樣想過。這其實是一種沒有帶問號的問題,會很容易讓對方順著你的話說下去。
A2催化應用:
? ? ? ? ?大家在以后的生活中再遇到和之前失敗案例類似的情景時,可以如何運用今天學到的”安慰者、獎賞“的方式呢?
范例:
【事件】和一個朋友騎自行車去郊外玩,身上的水喝完了,路過一個村子,問路邊的一位村民要水喝。
【我的言行】我微笑地對村民說:“大叔,你家的稻田一年能收多少斤稻子呀?”“是種一季稻還是兩季稻呢?”“大叔,你多大年紀了?”
【可能的結果】順利地討到了水喝。
學習者A:
【事件】跑步流汗,想借紙巾擦汗。
【我的言行】我微笑地看著對方的眼睛:阿姨您好,請問這是什么中藥?”“你的中藥店看起來很有中醫傳統氛圍呢,醫術肯定很好了” 。
【可能的結果】然后向他表示需要紙巾擦汗,就成功了。
學習者B:
【事件】手機沒電請求幫助。
【我的言行】我微笑地看著中年女人的眼睛,說;“美女你好,我是某單位職工,這是我的證件,我手機沒電了,能否幫我撥一個電話,號碼是……讓他趕緊到某地接我。謝謝您。”
【可能的結果】她幫我撥了電話。
總結:
1、什么是“橋接型問題”?
2、技巧一“安慰者”
3、技巧二“獎賞”用
用“橋接型問題”可以打開別人的話匣子,尤其是在向陌生人求助時,會發揮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