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今天早上閱讀郭文紅老師的文章,三年級的學生家長,哪些說是“什么都沒有做”的牛娃家長當真什么都沒有做嗎?
列舉出的三位家長,做的事情都值得我去學習,一位是堅持給孩子寫成長日記十八年的媽媽。直到上大學去,有幾百萬字的積累。這是一份陪伴的成長經歷,見證了生活中的點滴。
一位堅持騎自行車送孩子上下學的爸爸。往返路上的陪伴,成為親情溝通的橋梁,補充能量的加油站。這個孩子內心一定是強大的,因為有爸爸接送的底氣。
當然要說的是,孩子的爸爸確實是有時間的,或者說是接送孩子時間自由,至少能夠決定這些時間是自己來掌握,且注重孩子的心靈成長,在路上愿意和孩子溝通和交流,珍惜孩子成長的這一路光陰,小學三年,初中三年,高中又三年,僅此十二年時間。
第三個故事超出我的能力,可以理解感覺自己做不到,是全力以赴支持孩子興趣的父母。孩子的數學不好,就是癡迷于畫畫,數學課上想要畫畫,父母就支持,背后其實有數學老師一路不勉強,理解孩子興趣愛好的護苗行為,加上父母與老師的溝通順暢,理解家長的決定,共同實現家校共育,成就了曹雪,我們今天有機會看到他設計的北京奧運會的吉祥物“冰墩墩”。
啟發:1,所有人的付出,未必會被看見。
畢竟那么多人的付出,未必會有結果。
可是,我們一直都在做,并且堅持去做。一定是有信念助力我們義無反顧地付出,熱愛支持我們走過人海茫茫。
2,看見成績的同時,付出的過程更值得看見,因為因果關連和時間順序是不可逆轉的。
或者是長久的自律和堅持,或者是超出正常的努力程度×時間的積累。
與其盯著別人的收獲羨慕,不如退而尋找差距,前進的空間會告訴我們答案。
3,如果發現一個人的超群獨立,背后一定有故事,付出的故事。
如果沒有發現,一定是疏忽了細節。
4,雖然有用的方法很多,未必適合自己或者家人。
所以才會有量體裁衣的觀察和評估,沒有精密的儀器,就是貼心去體驗和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