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1978年,美國教授做了一項實驗,找來一群孩子玩拼圖,觀察他們的行為和情緒反應。拼圖開始很簡單,后來越來越難。
? ? ? 伴隨著拼圖越來越難,有些孩子開始抗議:“現在一點都不好玩了!”后來實在受不了了,堅持要“放棄”,甚至直接將拼圖推到地上。
? ? ? 相反有個10歲的男孩拉來一張椅子坐下,搓著雙手,砸吧著嘴巴,大喊一聲:“我喜歡這個挑戰!”另一個孩子則露出喜悅的表情,斬釘截鐵地說:“你知道嗎?我期待這個拼圖會非常有意思。”
? ? ? 這群孩子的智商無甚差別,情商也都很高,為什么面對相同的困難,有些孩子會選擇逃避放棄,而有些孩子則選擇迎難而上呢?
? ? ? 我也經常在寫作課上觀察我的學生。每每我把寫作的題目拋出來后,有些學生立馬就叫起來了:“哇呀!好難哦!怎么寫啊?我不會寫啊!”有些學生則會說:“題目是有些難,不過老師你如果幫我們分析一下,應該可以寫出來。”然后我就從審題、立意,選材等方面進行分析,甚至怎么開頭,如何結尾,在文中某處使用何種修辭手法都會告訴學生。講完后我就安排學生開筆寫作,有些學生一定會按要求完成,如果實在太難,他們會通過模仿、摘抄等方式完成,總之,他們一定會完成。有些學生則會打折扣,甚至還會隨便應付。一段時間下來,積極完成寫作任務的學生寫作水平提升很明顯,偷懶應付的學生作文水平未見半點提升。
? ? ? 實驗中選擇逃避放棄的孩子,以及我的寫作課上消極應付寫作任務的學生,多擁有固定型思維,實驗中選擇迎難而上的孩子,以及我寫作課上克服困難積極應對寫作任務的學生,則擁有成長型思維。那么何為“固定型思維”,何為“成長型思維”呢?
? ? ? 固定型思維的人認為,人的特質和能力都是天生的,后天無法改變。而成長型思維的人則認為,任何能力和技能,都可以通過后天努力而得到發展。
? ? ? 具體來說,這兩種思維方式有何不同呢?
? ? ? 固定型思維的人認為:規避挑戰,痛恨變化,老是關注限制。他們在改變現狀上無能為力,不接受批評,總是呆在舒適區,總是覺得努力是無用功,認為知識用不著就無需學習。
? ? ? 成長型思維的人認為:歡迎挑戰,擁抱變化,總是尋找機會,凡事皆有可能。他們珍視反饋,主動學習,喜歡探索新事物。他們覺得每次失敗都是迭代躍遷的機會,認為學習是終身的事業。
? ? ? 商業社會里講“窮人恒窮,富人恒富”,除了這兩個階層本身的人力資源和原始資金不同外,主要還是思維方式的差異。前者固定型思維占上鋒,后者則是成長型思維占主要。
? ? ? 具備成長型思維的人會更加堅韌,他們認為遇到的挑戰可以幫助自己學習和成長。挑戰越大也就意味著成長的空間越大。即使挑戰失敗了也不會輕易否定自己,而是從過程中尋找存在的問題,從而不斷改進,不斷完善自己,把自己變成越來越優秀的人。
? ? ? 成長型思維對人的成長如此重要,那么它是天生的嗎?非也!
? ? ? 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在《終身成長》一書向人們揭示了“成長型思維”的本質特點,它是相對固定型思維的一種心智模式。也就是說,成長型思維可以通過后天的訓練培養而成!那么究竟要怎樣做,才能培養孩子的成長思維呢?
? ? ? 首先是教育者本身要優化自己的思維方式,把成長型思維變成自己的主要思維模式。具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父母,首先相信孩子的能力是可以不斷得到成長的。而具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的父母,首先是懷疑自己的能力,對自己的孩子總是持否定態度。
? ? ? 最近兩天我正在為學生做畢業前夕的綜合測評,其中有一項是家長為孩子寫一個綜合評語。我在讀家長評語的時候,發現家長的評語正好代表了兩種不同的思維模式。學業成績優秀,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優良,心態積極,配合度較高的孩子,他們的父母多擁有成長型思維,而學業成績較差,態度行為消極的學生父母,大多持有固定型思維。我不妨貼兩則評語出來供大家對比,也順便警醒自己。
? ? ? 徐某某是一位陽光上進,具有號召力的孩子,自尊心強,有敏捷的思維能力;對自己感興趣的人和事物特別上心!有時雖是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但總是在不斷地進步!學習上需要極強大的外力促進督導,希望能在家校互動的力量下發揮所長,做到天天有收獲,日日有長進,爭取有一個美好的未來!
? ? ? 這段評語,我們可以歸納出哪些信息?一是家長對自己孩子的肯定;二是家長指出了孩子的不足,但仍看到了希望;三是家長明確地知道自己孩子需要外部力量督促就能有收獲!總之,即使有否定,也非常克制,更多的則是期望通過行動來幫助孩子爭取一個美好的未來!這就是典型的成長型思維模式。
? ? ? 我們再來看另一段家長評語:
? ? ? 韓某是個不懂禮貌的孩子,做什么事情都不愿意用腦袋去想。她是個不誠實的孩子。讀書又不愿意背書,字又寫的不好,我對她太失望了。
? ? ? 從這則評語中,我們看到什么了?家長對孩子全是否定,不相信自己的孩子,找不到孩子任何的亮點,字里行間全是失望!我看到這段評語忍不住為我的學生韓某打抱不平,發了一則短信過去批評韓某的父親:
? ? ? 有你這樣評價女兒的嗎?孩子所有的問題,不都是父母帶出來的嗎?父母改變,孩子才會改變。我教韓某幾個月,我覺得她是個非常不錯的女孩,即使存在一些問題,也是因為你的家庭教育有問題。今后要記得,自己的女兒是拿來呵護與欣賞的,不是拿來否定與貶斥的。這個世界真還沒有一個一無是處的人!作為父親,要看得起自己的女兒!哪怕你女兒在別人眼里是一堆爛泥,在你這個父親眼里,都應該是一塊黃金!
? ? ? 解不解氣?當然很解氣!但家長的思維模式不改變,這孩子哪有什么前途?事實上,這個孩子目前不論是從學業成績來講,還是從人際交往來看,都是被邊緣化的人物!如果不是我教她,她甚至都搞不清楚自己是誰!
? ? ? 其次,要不斷地強化孩子的認知:辦法總比問題多!只要我努力把手頭的事情做好,我就一定有進步!每天進步一點點,水滴石穿,功到自然成!比如初中課本要求學生背誦84首古詩詞,具有成長型思維的學生就會這樣想:這84首古詩詞一下子背完實在太難了,但只要堅持每天背一首,84天就能背完!我每天背完一首,還要堅持復習頭天背過的那一首,我不僅能把84首古詩詞背完,我還不會忘記!只要有這個認知的孩子,都不會抗拒背古詩詞這個事,而不具備這個認知的孩子,就會產生各種畏難情緒,消極逃避,最后任務越積越多,難以完成,干脆就賴皮不完成了。
? ? ? 第三,要理智科學地夸孩子。不要總是逢人就說,我家孩子吧,特別聰明,智商很高,不論做什么事都做得最好!這樣的夸獎雖然讓孩子暫時得意,但更大的風險在等著孩子!孩子為了維護所謂的聰明,就會拒絕嘗試各種新奇的事情,因為他害怕失敗,害怕別人摘掉他“很聰明”那頂帽子。我以前教過一個男學生,從小被父母親戚夸獎智商高,結果數學經常考不及格。每次考差了,他都不屑一顧地說,我只是不想考好罷了!有一次老師根據學情把他分到B組,讓他寫B組題,他竟然拒絕做題,理由是:讓我做這么淺的題,簡直是侮辱我的智商!事實上,就連B組題,他也寫不出幾個了。
? ? ? 夸孩子一定要夸后天的努力,夸做事的過程!比如,某某,你今天記住了10個英語單詞,并全部寫對了,我很為你感到高興!再比如,孩子作文寫得好,不妨這樣夸:某某,你作文第三段使用了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事物的特征,文筆精妙,很打動我啊!這樣夸孩子,他就知道了,要想得到他人的認可,那就必須去干活!把手頭的活干漂亮!
? ? ? 第四,獎勵過程而不是只獎勵結果,獎勵進步而不是只獎勵優異。很多父母都會對孩子許諾:你要是在期末考試中考到年級前10名,我就給你買手機,或者是帶你出去旅行!手機不是不可以買,旅行也不是不可以去。而是要看到孩子在達到目標的過程中,他所付出的努力,這份努力是值得嘉獎的,可以是物質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孩子喜歡就好!
? ? ? 還有,就算孩子付出努力后,所得結果沒有達到預期,但只要進步了,哪怕進步很小,都要給予獎勵!
? ? ? 唯有這樣,孩子才不會拒絕挑戰,不懼失敗,才會把失敗當作成功之母!
? ? ? 最后還有一點,就是科學家說的:大腦中神經元之間負責傳遞信息的組織叫做“突觸”,突觸會根據環境的刺激不斷生長。當我們每次突破自己的舒適區去學習新的知識,迎接新的挑戰,就會產生新的突觸。當強化已有的知識和技能時,突觸就會得到鞏固,人就會變得聰明而積極!這就說明,父母要不斷地給孩子制造學習新知的機會!一句話,喜歡折騰的人,敢于擁抱不確定性的人,也就是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大腦里的突觸會更加發達!
? ? ? 是否具有成長型思維對一個人能否擁有美好的未來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不論是父母,還是老師,千萬要重視!成長型思維的培養,就是讓孩子相信:他擁有讓自己變得更好的力量!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