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錢鐘書的圍城,對其中人物形象印象不深。倒是記住了一句“婚姻是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里的人想出來”。但一直對錢鐘書與楊絳式愛情、婚姻和家庭很好奇,更向往。
端午假期,去大笨蛋的城市,雖然高鐵,路上還是有3個小時,預計著借一本不厚不重的書在車上看。《我們仨》在想看書單中已經躺了太久,第一次使用圖書館的預約功能,第二天竟然就收到了預約成功、前臺取書的通知,好感加一。
書不厚,總共三章,結構卻很奇特。
第一章 ?我們倆老了,2頁;
第二章 ?我們仨失散了 43頁;
第三章 我一人思念我們仨 ?130頁。
楊老的生活,閑淡而舒適;楊老的文字,樸素而獨特 。
從夢開始了講述。有一晚,我做了一個夢
只我一人,站在荒郊野地里,鐘書不知到哪里去了。我大聲呼喊,連名帶姓地喊。喊聲落在曠野里,好像給吞吃了似的,沒留下一點依稀仿佛的音響。徹底的寂靜,給沉沉夜色增添了分量,也加深了我的孤凄。
人什么時候最孤獨呢?可能是畢業后一個人的出租屋,除了貓咪再沒有可以一起吃飯的了;也可能是看到了超好笑的笑話,大笑后卻沒有可以分享轉發的人。在我想來,最孤獨的時刻,莫過于黑黢黢的深夜,當你莫名醒來,周圍靜悄悄,好像除了黑夜就只剩你。這種時刻,哪怕是火車的鳴笛聲、室友講的夢話、狗的叫聲都會讓你感到欣慰吧。
只這一個夢,我見到的是錢鐘書于楊絳的重要性。陪伴在一起時,可以開心的一同散步,說說笑笑;離開后,周圍彌散的是無盡的漆黑和孤寂。只要找到了夢中消失的鐘書,就能一起回家。
鐘書并不為我夢中的他辯護,只安慰我說:那是老人的夢,他也常做。
看著老人的時候,總會好奇自己老了的模樣。滿頭銀發,早晨或黃昏跟自己的老伴在公園里攙扶著遛彎,挺好。當我老了的時候,還有一個人肯認真的聽我嘮叨夢中的景象,化解自己的擔憂,足以。
錢鐘書和楊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