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作者
伊恩·萊斯利,心理學專家、專欄作家、記者、廣告從業人士。他曾經寫過《成為總統》,深度揭秘了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入主白宮時的戲劇化情緒與反應。他專長研究人們在特定情況下的心理表現。? ?
關于本書
《說謊心理學》揭示了人們說謊背后的心理機制,幫助人們理解自己的行為。這本書在廣受好評的同時,也引發了人們對于自己行為方式的深思。這本書曾經被 BBC 廣播4臺評為“本周最佳圖書”,被《每日郵報》贊譽為“一氣呵成,令人著迷”。《說謊心理學》利用了諸多案例、實驗與總結來幫助人們學會識破謊言。? ?
核心內容
核心內容分為三個部分:一、什么是說謊;二、人們為什么會說謊;三、怎樣辨別謊言。? ?
一、什么是說謊
欺騙和痛苦不同,欺騙可能會用到聲調、表情或者道具,而說謊是用語言來虛構某些不存在的事物,是基于語言的能力。
【案例】
美國最偉大也最古怪的魔術師杰瑞·安德魯斯畢生有一個重要的原則,在他的魔術生涯中,他從不說謊。盡管他看起來和其他魔術師一樣,都是靠著欺騙的手法在變魔術,但他在進行表演時,雖然施展障眼法,卻不說假話,這讓他的表演很有意思。比如他常說“接下來我會反反復復地一直切牌,這樣你們就無法知道我到底做了什么手腳。”由于他經常指出哪里可能是障眼之處,這使得安德魯斯的表演變得很困難,但又正因如此,觀眾們會覺得他的表演更加神奇。
說謊具有主觀性。就是說,如果說話的人以為自己說的是事實,那么就算他說錯了,也不意味著他在說謊;但是如果他明知道自己在說錯話,卻假裝自己說的話是真的,那這就是說謊。
所以,演員、劇作家和小說家并不是在說謊或者欺騙,因為規則是大家預先就知道的。
【案例】
美國演員馬龍·白蘭度拍攝過一個關于演技教學的錄影帶《為生計而撒謊》。在現存的鏡頭中,白蘭度為年輕的萊昂納多和西恩·潘傳授他的表演技巧。白蘭度對他們說“你要學會欺騙別人,讓觀眾相信你的所作所為。要像說謊一樣去演戲。”
說謊不一定是說錯話、說假話,而是意圖上的欺騙。
【案例】
19世紀中葉,美國巡回演出馬戲團老板菲尼亞斯·巴納姆在美國博物館開辦了一場展覽,展覽內容是各種畸形人和動物怪胎。展覽十分火爆,但也帶來了麻煩。觀眾在每一件展品前都停留很久不肯離開,這讓博物館十分擁擠,每天賣出的門票變得特別有限。巴納姆決定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他把出口指示牌上的單詞換了一個,客流量就大大提高了。巴納姆換上的這個單詞,在英文中既有出口的意思,又暗示了某種奇怪的生物。觀眾想當然地以為前方有更精彩的展覽,結果卻被這個誤導帶出了博物館。
二、人為什么要說謊
首先,在遠古環境中,動物可以通過欺騙獲得好處;其次,許多物種把欺騙當作存活下去的必要手段,甚至發生了用于欺騙的進化。
【案例】
比如東部豬鼻蛇在受到威脅時會將腹部朝上、使身體發出惡臭并讓舌頭滑出口腔,它的種種動作都是為了裝死;印尼巴厘島外海的擬態章魚,類似章魚里的變色龍,它能夠偽裝成至少15種不同的海洋生物,只為騙取獵物或避開天敵。
對于人類來說,欺騙也是存活下去的必要手段。但人類比其他物種要相對復雜得多,人類面臨的困境也要相對復雜得多。當我們的生存必要條件從食物變成了金錢,我們的威脅從大型猛獸變成了失去工作,當需要解決的問題變得越來越復雜,最方便的方法就是說謊。比如說,為了得到一份工作,我們會夸大自己的能力,甚至在簡歷中作假。只要我們的謊言不被揭穿,看上去只需要簡單的幾句話,我們就能立刻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很多時候,成年人撒謊是為了立刻取得眼前的利益。
【案例】
貝爾實驗室是世界上最老牌的重量級實驗室,從這里走出了6位諾貝爾獎獲得者。1998年,一名叫做舍恩的德國青年科學家加入了貝爾實驗室。3年期間,他在《科學》《自然》等世界權威學術期刊發表了超過100篇論文。通常,一個科學家一年發表一兩篇重要論文已經算是非常多產的了,所以,舍恩的成就令人驚嘆,成了無數科學家追捧的對象。
2002年,舍恩的丑聞暴露。他為了追求學術上的高產和快速成功,在三篇毫不相關的論文中使用了完全相同的圖表,這個漏洞被普林斯頓大學和康奈爾大學的物理學教授分別發現。科學神童成為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作假者。
不僅僅是對別人,人有時也會對自己說謊。人會受到環境的影響,不受控制地進行自我欺騙。
【案例】
瑞典有兩位科學家做了一個實驗。他們讓一位年輕的女助理拿著一份調查問卷接近公園內的年輕男士們,請他們填寫調查問卷。寫完后,女助理把自己的電話號碼留給了他們。研究者要統計的結果是:有多少人在事后打給她,并約她出去。之后,研究者變換了調查地點,這次是在一座人造峽谷的吊橋上,同樣還是那名女助理,同樣邀請路過的年輕男士們參與調查。結果,吊橋上有65%的男士打電話約了女助理,公園里卻只有30%的男士打了電話。
我們也會為了別人而說謊。
【案例】
十六世紀人文主義思想家蒙田在《想象的力量》中寫過一個故事。一位女性相信自己吞下了面包上的一根針,結果生病了。她的醫生不相信她,但又無法消除她的病痛。有一天,醫生給她服用了催吐劑,又偷偷在她的嘔吐物中放了一根針,她就康復了。
三、如何辨識謊言
有兩個派別的理論告訴我們如何辨識謊言:一派鎖定在說謊者的臉部表情上;另一派則認為線索就藏在說謊者的語言中。
【案例】
樸茨茅斯大學的一位教授做過一項有名的實驗,叫做“寫生測驗”。在實驗中,31名警官分別被安排參與同一個任務,就是去找一位特工接頭,再回來描繪出接頭的場景,而特工又對警官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一半的警官被要求說真話,另一半被要求保密,也就是作假。在實驗結果中,這位教授發現,說謊者會參照自己曾經去過的其他地方,盡可能用各種細節豐富畫面,而刻意減少對特工的描繪;而說實話的人都傾向于更多描繪那位特工,因為在他們的意識中,那位特工才是場景的中心。
與我們固有認知不同的是,總是懷疑別人的人反而比愿意信任別人的人更容易受騙。
【案例】
多倫多大學的兩位心理學家做過一個實驗,他們找到了一批受試者,在他們參加實驗之前,先對他們進行標準化判斷,知道他們是高度信任者還是低度信任者。高度信任者是傾向于相信別人的人,低度信任者不輕易相信別人。接下來,他們又找來另外一群學生進行模擬面試,要求其中一部分學生說實話,另一部分學生則要在幾個關鍵問題上說謊。最后,他們讓受試者觀看這些學生的錄像帶,要求他們找出在面試中說謊的人。結果表明,高度信任者的表現遠遠好過低度信任者。? ?
金句
1. 人類在狩獵時會利用環境隱藏自己,又盡量不發出聲音,給獵物造成沒有危險的假象,這就是人類最早的欺騙。
2. 孩子的謊言通常是利己的、單純的,目的是為了避免被懲罰而隱瞞過錯。
3. 我們的行為受到復雜的心理影響,但我們很難對內心的運作有所察覺。
4. 人會受到潛意識的驅動,產生應激反應,對自己說謊,給自己找到合理借口,從而獲得解脫。
5. 醫生會對患者說謊,但他們的目的并不在于欺騙,而是為了替患者考慮,減輕對方的精神負擔,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善意的謊言”。
撰稿:梁境心
腦圖:摩西
轉述: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