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內容分為三個部分:一、什么是說謊;二、人們為什么會說謊;三、怎樣辨別謊言。
一、什么是說謊
欺騙和痛苦不同,欺騙可能會用到聲調、表情或者道具,而說謊是用語言來虛構某些不存在的事物,是基于語言的能力。
說謊具有主觀性。就是說,如果說話的人以為自己說的是事實,那么就算他說錯了,也不意味著他在說謊;但是如果他明知道自己在說錯話,卻假裝自己說的話是真的,那這就是說謊。
所以,演員、劇作家和小說家并不是在說謊或者欺騙,因為規則是大家預先就知道的。
說謊不一定是說錯話、說假話,而是意圖上的欺騙。
二、人為什么要說謊
首先,在遠古環境中,動物可以通過欺騙獲得好處;其次,許多物種把欺騙當作存活下去的必要手段,甚至發生了用于欺騙的進化。
對于人類來說,欺騙也是存活下去的必要手段。但人類比其他物種要相對復雜得多,人類面臨的困境也要相對復雜得多。當我們的生存必要條件從食物變成了金錢,我們的威脅從大型猛獸變成了失去工作,當需要解決的問題變得越來越復雜,最方便的方法就是說謊。比如說,為了得到一份工作,我們會夸大自己的能力,甚至在簡歷中作假。只要我們的謊言不被揭穿,看上去只需要簡單的幾句話,我們就能立刻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很多時候,成年人撒謊是為了立刻取得眼前的利益。
不僅僅是對別人,人有時也會對自己說謊。人會受到環境的影響,不受控制地進行自我欺騙。
我們也會為了別人而說謊。
【案例】
十六世紀人文主義思想家蒙田在《想象的力量》中寫過一個故事。一位女性相信自己吞下了面包上的一根針,結果生病了。她的醫生不相信她,但又無法消除她的病痛。有一天,醫生給她服用了催吐劑,又偷偷在她的嘔吐物中放了一根針,她就康復了。
三、如何辨識謊言
有兩個派別的理論告訴我們如何辨識謊言:一派鎖定在說謊者的臉部表情上;另一派則認為線索就藏在說謊者的語言中。
【案例】
樸茨茅斯大學的一位教授做過一項有名的實驗,叫做“寫生測驗”。在實驗中,31名警官分別被安排參與同一個任務,就是去找一位特工接頭,再回來描繪出接頭的場景,而特工又對警官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一半的警官被要求說真話,另一半被要求保密,也就是作假。在實驗結果中,這位教授發現,說謊者會參照自己曾經去過的其他地方,盡可能用各種細節豐富畫面,而刻意減少對特工的描繪;而說實話的人都傾向于更多描繪那位特工,因為在他們的意識中,那位特工才是場景的中心。
與我們固有認知不同的是,總是懷疑別人的人反而比愿意信任別人的人更容易受騙。
【案例】
多倫多大學的兩位心理學家做過一個實驗,他們找到了一批受試者,在他們參加實驗之前,先對他們進行標準化判斷,知道他們是高度信任者還是低度信任者。高度信任者是傾向于相信別人的人,低度信任者不輕易相信別人。接下來,他們又找來另外一群學生進行模擬面試,要求其中一部分學生說實話,另一部分學生則要在幾個關鍵問題上說謊。最后,他們讓受試者觀看這些學生的錄像帶,要求他們找出在面試中說謊的人。結果表明,高度信任者的表現遠遠好過低度信任者。
金句
1. 人類在狩獵時會利用環境隱藏自己,又盡量不發出聲音,給獵物造成沒有危險的假象,這就是人類最早的欺騙。
2. 孩子的謊言通常是利己的、單純的,目的是為了避免被懲罰而隱瞞過錯。
3. 我們的行為受到復雜的心理影響,但我們很難對內心的運作有所察覺。
4. 人會受到潛意識的驅動,產生應激反應,對自己說謊,給自己找到合理借口,從而獲得解脫。
5. 醫生會對患者說謊,但他們的目的并不在于欺騙,而是為了替患者考慮,減輕對方的精神負擔,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善意的謊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