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季是再常見不過的一種花卉,不僅在綠化帶常見,在花店也很常見。不過,花店里的月季有另一個名字——“玫瑰花”。
相信很多人已經知道,花店里賣的“玫瑰花”都是月季。盡管如此,廣大女同胞對“玫瑰”的喜愛與心動卻絲毫不減。
為什么月季會被誤稱為“玫瑰”呢?這和翻譯有關。西方人只用一個詞稱呼薔薇屬植物——拉丁文是rosa,英文法文是rose。不像咱們中國人,玫瑰、月季、薔薇分那么清楚。20世紀初的新文化運動期間,大量西方文學作品被譯成漢語,當時的翻譯者遇到rose一詞,一般都譯成“玫瑰”。大概是因為無論從字面還是發音來考慮,“玫瑰”都比“月季”更加溫柔浪漫。
現如今我們也不要埋怨當年的譯者不夠嚴謹啦,因為文學作品不可能像科學論文似的詳細寫出植物的拉丁文學名(比如Rosa galica)。就算譯者有心核查原作寫的究竟是薔薇科的哪一種植物,恐怕也無從可考。
既然月季被叫做玫瑰是誤會,那真正的玫瑰長什么樣兒呢?喏,下面這個就是玫瑰本尊咯:
看起來并沒有那么精致美艷對不對?和花店出售的“進口玫瑰花束”根本沒法比:
這樣一看,人們心目中略顯鄉土氣的月季真是比為浪漫代言的玫瑰漂亮多了。
同為薔薇科薔薇屬的植物,月季和玫瑰究竟有哪些區別呢?
真正的玫瑰,是不能用作鮮切花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刺兒實在太多了,根本無從下手,剪都沒法剪。。。
另外,玫瑰一般在5月份開花,花期只有一季,這也限制了它被用作切花。不過玫瑰雖然在顏值上稍遜,它的花香要比月季濃郁得多,商業價值也很高,既可內服又能外敷,堪稱美容養顏上品。
令人自豪的是,不管是顏值爆表的月季還是芬芳四溢的玫瑰,都起源于中國。
讓我們沿著時間軸,縱覽月季的前世今生:
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7年
漢武帝時期,宮廷園林就已經開始栽種薔薇。
北宋(960-1127)
月季品種盛載于華夏各地,并開展月季品種選育工作。
1100年前后
北宋迂叟所作的《月季新譜》中記錄了41個月季品種,其中包括“銀紅牡丹”、“藍田碧玉”等極品,在世界處于領先地位。
1621年
明代王象晉所著的《群芳譜》中,首次將薔薇屬植物分為薔薇、玫瑰、刺蘼、月季、木香等5類,并列舉了20多個月季品種。
清朝(1636-1912)
月季品種選育進展緩慢,一些珍稀品種斷種失傳,如一天當中花形花色變化數次的“嬌容三變”。
1768年
荷蘭植物學家雅坎(Nikolaus Joseph von Jacquin,1727—1817)把月季定名為Rosa chinensis, chinensis表示產于中國,這個學名一直沿用至今。
1800年前后
中國的四個月季品種被引入歐洲,與歐洲當地的薔薇進行雜交育種。在此之前,歐洲的薔薇屬植物品種選育從未有過突破。
1837年
法國拉斐首次育成“雜種長春月季”,實現了歐洲薔薇屬植物育種工作的歷史性突破。不過盡管名為“長春”,這種月季一年只能開一到兩季花。1900年以后便難覓其蹤。
1867年
法國格羅育成月季品種“法蘭西”,從而創造出現代月季的全新系統——雜種香水月季(Hybrid tea roses,簡稱H. T.,也叫雜種茶香月季)。這個品系的月季四季開花,花型豐滿,顏色豐富,至今仍占據月季切花市場的主導地位。
國際園藝界也以雜交香水月季的誕生為界限,將1867年以前育成的月季品種稱為“古老月季”,而將1867年之后培育的品種稱為“現代月季”。
現代月季約有1萬6千多個品種,既是雜交選育的結果,必定集眾多優點于一身,備受人們喜愛。然而花型豐滿的現代月季,往往是在品種育成過程中將原本的雄蕊轉化成了重重疊疊的花瓣,雖然增加了美感,卻也導致了品種的不育。
盡管古老月季品種不像現代月季那么美艷動人,但它們卻為現代月季品種的選育提供了優質的種質資源,其本身的延續也相當重要。
提起月季,既為曾經的輝煌而驕傲,又為現在的落后而慚愧。月季在中國的栽培歷史已有上千年。直至距今400年前,我國月季育種仍在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然而現在市面上銷售的切花“玫瑰”和綠化用的月季,卻幾乎都是國外培育的現代月季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