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16日,職業生涯的第一天。興奮。激動。期待。
2017年8月31日,入職兩周。忙。累。煩。
2017年9月11日,入職四周。充實。挑戰。滿足。
現在的一切改變,都是這本書——《如何有效地使用每一點腦力:深度工作》所帶給我的。
興奮。激動。期待。vs ?忙。累。煩
短短兩周,初入職場的激情已經消失殆盡,8月的最后一天,當我寫著自己的月末總結時,竟不知道自己該寫些什么。明明什么都沒有達成,卻把自己搞得焦頭爛額?!安恍?,不能這樣繼續下去”,我對自己說。于是第二天,9月1日的那個全民開學的周五,我把到了公司之后的每一個時間段都記錄下自己做了什么,回到家整理了一下,發現我竟又渾渾噩噩的過了一天——
9:00-9:30 ? 到公司,接水,打開電腦,打開郵箱,5封郵件靜靜地躺在那里,2封關于公司內部論壇通知的郵件,3封需要處理的證明信的審批郵件。
9:30-10:00 ?? 點開公司內部論壇通知的郵件,看了看老板們的各種通知留言,一個個鏈接點進去就10點了
10:00-11:00 ? 處理郵箱中3封證明信的審批郵件,有不確定的需要聯系其他同事進行情況核實
11:00-12:00 ? 上午又多收到了幾個需要審批的證明信,快到12點的時候來了一個是大老板的,提出了一些特殊的要求,不知道該如何處理,想聯系法律部門的同事咨詢看看,結果快到吃飯點了一看大家也都不在線了,也沒得問,就先放在這自己也去吃飯了。
12:00-13:00 ? 吃飯,順便刷劇,跟同事聊天
13:00-15:00 ?? 回來發現大老板又追了一封郵件來問,嚇得趕緊去找法務的同事,但是一直沒有收到回復,自己也不好處理,就只能邊等著邊刷刷手機,朋友圈啦淘寶啦哎好像9.9又要搞活動了哎,趕緊屯點貨啥的……期間又有幾個要批的信不同地方的同事來找我問能不能批,每一封信我都仔細看了一遍然后給不同地方的同事分別回了郵件,后來發現這幾個好像都是同一種的證明,只是不同地方的模板都不同,相當于自己做了好幾遍重復的事情……
15:00-16:00? 終于等到了法務的回信,沒問題可以給大老板出他要求的,就懷著戰戰兢兢的心情郵件措辭了好幾遍才回過去,然后又等著大老板的回復,來來回回好幾個郵件之后終于把事情解決了移交給蓋章的同事去了。
16:00-17:00 ?? 跟老板開會
17:00-18:00 ?? 開完會出來感覺頭也很暈,倒倒水溜達溜達跟同事又在開水間閑聊了一會,然后到座位上把今天的證明信和蓋章的登記到表格上,也收拾收拾下班了。
就這樣,我的這一天,基本上就是審批了幾個證明信,開了一個會,沒了。有什么意義么,沒有。有什么成長么,沒有。
我要改變
但是我想改變,我不想這樣,我是因為喜歡這份工作才來到這里,但是現在做的事情跟我想做的卻完全不同,我想要得到的學習和提升,也完全沒有。突然想到之前有一次去書店買回來的一本看起來很“勵志”的書,叫《如何有效地使用每一點腦力:深度工作》,好像能幫我解決點問題的樣子,畢竟感覺現在自己的腦力和精力都完全沒有用在有用的地方,完全就是浪費掉了,不如讀讀看吧,看看什么是“深度工作”,怎么就能有效使用腦力了。
就是懷著這種試試看的心情,我翻開了這本書。卻沒有想到,短短一天就讀完了的書,讓我的工作和生活,竟然真的發生了一些變化,而這種變化,讓我重新拾起了對我的工作的熱情。
《如何有效地使用每一點腦力:深度工作》這本書之所以能夠產生這樣的效果,是因為它絕不僅僅是無謂的說教、宣揚深度工作是如何如何的好,而是真真正正地告訴你,怎么做,才能達成深度工作,才能提升專注的能力,把深度工作融入到日常的工作習慣中去,從而達到有價值的產出和最終的成功。
當然,在愿意去嘗試這些“怎么做”之前,作者依然還是鄭重其事地向讀者們介紹了,什么是深度工作,以及為什么他的假設——培養深度工作的能力并將其內化就能取得成功——是正確的,而正是這一番解釋,讓我明白了為什么自己整天忙忙碌碌卻仍然感覺到煩躁、毫無意義的原因——因為我每天在做的,都是所謂的“浮淺工作”。書中是這樣定義兩種工作的——
深度工作:在(長時間)無干擾的狀態下專注進行職業活動,使個人的認知能力達到極限。這種努力能夠創造新價值、提升技能,而且難以復制。
浮淺工作:對認知要求不高的事務性工作,往往在受到干擾的情況下開展。此類工作通常啊不會為世界創造太多新價值,且容易復制
緊接著,作者闡述了他的觀點——培養深度工作的能力并將其內化就能取得成功,并分三個部分論證該觀點的正確性:
1. 深度工作是有價值的,因為它能決定,一個人是否能在這個科技超速發展的時代,培養出成功所必須的兩個核心技能——迅速掌握復雜事物并將其轉換為精英級的產出。
2. 深度工作是少見的,因為它所能帶來的價值和破壞其的影響都難以衡量。這種度量黑洞導致了人們傾向于采取最簡單易行的行為——浮淺工作,并使自己“看起來忙碌”以展示自己的生產力。而對互聯網的頂禮膜拜更進一步促成了深度工作(通常需要抵制新科技)的少見。然而這種少見對個人來說卻有著巨大價值,更容易讓能夠深度工作的人脫穎而出。
3. 深度工作是有意義的,作者結合神經學、心理學和哲學,告訴讀者,深度工作這種類似于“心流”的狀態,不僅能帶來深度滿足感,還能通過所關注的事務幫助你的大腦產生“我的世界是有意義”的想法,同時對高水平技能的追求更能夠帶來一種神圣感。
作者通過大量成功人士的事例,不同學科之間的交織將深度工作的不凡魅力完全地展示在讀者的面前。而作為讀者之一的我,雖然沒有親身感受到深度工作的好處,但卻能體會到它的少見和它的對立面——浮淺工作所帶來的種種弊端。
就像我一天的工作,完全沒有復雜事物需要學習,也沒有需要精英級的產出,對個人成長毫無價值,更不用說未來的成就和成功;泡在郵箱和公司的即時通訊軟件中,似乎顯得自己非常忙碌,但卻是在用這種簡單的表面的忙碌來浪費自己的生命,更不用說有時候還控制不住地打開微信淘寶這些無盡的誘惑。但是最重要的是,即使完成了這些浮淺工作,我依舊得不到任何的滿足和快樂,因為我的工作完全不能創造任何價值,這些瑣事不僅占據了我的身體,還占據了我的心靈,讓我對自己的價值也產生了懷疑。
想到這里,我不禁倒吸了一口氣,但是立即又篤定了起來——既然我已經體會到了浮淺工作帶給我的各種負面影響,那現在,不就是我拋棄它們而去擁抱深度工作最好的時機嗎?
行動,就是現在。
行動,就是現在。一鼓作氣地讀完了《如何有效地使用每一點腦力:深度工作》的第二部分,作者關于如何培養并且內化深度工作的能力給出了四條準則,并在每一條準則下又給出了多個簡單易行的實操方案,讓讀者能夠真正的將理論轉化為實踐,我想只有這樣,讀者們才能親身體會出深度工作的魅力所在,當然,也自然會向更多的人推薦這本《深度工作》了。
4條準則分別是:工作要深入,擁抱無聊,遠離社交媒體及摒棄浮淺。其中準則1向讀者展示了如何將深度工作轉變為日常工作計劃中的常規安排和重要組成部分,也就是說,通過形成習慣來幫助我們不斷進入深度工作的狀態,達到當前精力集中程度的上限,而準則2-4則展示了一些培養專注能力、抵抗瑣事的策略來幫助我們大大提高這一上限。其中,對我最友好最易實施而又效果最明顯的是以下4條策略:
1. 準則1 工作要深入 之 像經商一樣執行
這一策略吸取自《高效能人士的執行4原則》:
原則1——關注點放到極端重要的事情上:要選擇雄心勃勃并且能帶來切實回報的少數幾個目標,讓這些事情擠掉所有其他的事情。
原則2——抓住引領性目標:這類目標能夠將你的注意力轉移到短期內你能直接控制的行為上,從而對長期目標帶來積極的影響。對于深度工作的人們來說,專注于極度重要目標上的深度工作狀態時間則為相應的引領性目標。
原則3——準備一個醒目的計分板:計分板可以制造一種競爭氛圍,哪怕競爭者只有你自己,也能驅使你專注于這些目標。同時計分板還能起到激勵作用,當人們看到計分板上的成功時,會更愿意保持這種狀態。對于深度工作,作者建議記錄下每天每周的深度工作時間,把它放在自己不能忽視的地方,例如電腦顯示器旁邊的墻上,當重要目標取得進展時,則在那個小時的標記上畫一個圈,也有助于校準完成每項成果所需深度時間的期望。
原則4——定期問責:每周回顧計分板,慶賀表現好的一周,理清是什么導致了表現糟糕的一周,最重要的是找出能夠確保未來幾天得到好分數的方法。
2. 準則2 ?擁抱無聊 之 不要不斷分心,而要不斷專注
這里作者介紹了一個抵擋網絡誘惑的方法:預先計劃好使用網絡的時間,在這些時間之外完全避免使用網絡。需要注意以下三點:
1)即使工作需要大量使用網絡和快速回復電子郵件,這個策略也適用。例如兩次會議之間有兩個小時,而你必須每15分鐘就安排查收一次郵件,每次需要5分鐘。那么在這兩個小時里,每15分鐘安排一次5分鐘的網絡時間,你仍有90分鐘處在離線狀態來完成深度工作。
2)無論如何計劃,都必須保證在離線時段徹底屏蔽網絡。即使你需要上網檢索某些重要信息,也不要輕易放棄離線狀態??梢赃x擇進行另一種離線活動,也可以用來放松。如果真的不可以,那么至少等5分鐘,在開始下一個網絡時段。這5分鐘的意義重大,它能將你想要上網的感情與實際上網的回饋割裂開來。
3)在工作外也按計劃使用網絡。除了實用主義的網絡使用之外(如與朋友發短信確定在哪里一起吃晚餐),在離線時段,要收起手機,無視短信并限制使用網絡。這里的重點不是避免甚至減少花在令人分心的活動上面的時間——你可以計劃大量的長時間的網絡時段——但當你面對些許無聊的時候,它能夠幫你抵擋住轉換到令人分心活動上的誘惑。例如當你在商店里排隊時,如果你正處于離線階段,一定要忍耐這暫時的無聊,憑借大腦的思考度過這一段時間。
3. 準則3 ?遠離社交媒體 之 不要用網絡來消遣
作者在準則3中告訴我們,選擇工具的原則,應該以該工具是否能對決定我們幸福和成功的核心因素的實際益處大于實際害處為標準,而不是只要有益處就要使用它。在此基礎上,社交媒體對于一個人的價值也就顯得遠遠沒有那么重要了。因此作者進一步提出,不要用網絡來消遣,因為他們能損害你抵抗分心事物的能力,是你在試圖深度工作的時候更難集中注意力。因此,在空閑時間,我們應主動思考該如何度過,在晚上和周末到來之前就確定要做的事情,例如你的愛好、閱讀、鍛煉、與益友面對面交往等等。
作者也提到很多人認為,消遣就是要沒有任何計劃和責任,連休息時間都安排妥當是否會讓你在第二天工作的時候感到困乏。然而作者提出,人的智力系統可以進行長時間的高強度活動——它不會疲倦,除了睡覺意外,它只需要變化,而不是停止。
4. 準則4 ?摒棄浮淺 之 一天的每一分鐘都做好計劃
作者建議,專門準備一個筆記本,在每個工作日開始的時候翻開新的一頁,在頁面左側寫下時間,右側畫成方格,把要進行的活動放在這些方格中。一些小的活動可以統一按批次放在一個更通用的方格里,在空余的空間列出每一個小任務。
這時你一定會問,怎么可能這一天都能按照我安排的來進行呢?這太不符合實際了!別急,這就是本書之所以實用的原因,作者已經預見到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并且給出了相應的應對方案。常見的問題包括:第一,計劃不符合實際,例如你計劃兩個小時做PPT,但是實際花掉了兩個半小時。第二,你可能會被打斷,新的工作任務會出現到你的日程里。
針對這些問題,不要擔心,當你的日程無論因為什么被打亂時,在緊接下來的時間,花幾分鐘修改一下余下時間的計劃。我們的目標并不是竭盡全力維持原計劃,而是在時間的推進中始終掌握使用時間的主動權。當然,如果你不想讓你的計劃一變再變,可以適當的保守估計每一項任務所需的時間,并在預估時間的基礎上多安排一個備用方格,它可以容忍你的不符合實際的計劃,也可以用來處理突然冒出來的新任務。
忙。累。煩。vs 充實。挑戰。滿足
以上只是眾多策略中的4個對目前的我自己來說最有益處的,通過它們,我確定了對我更為重要的目標——統一全國各分部的標準證明信模板(前面也提到過由于模板不同但實際內容一樣導致了自己做了很多重復的無用功)并根據公司最新的要求——提升員工滿意度——改善審批證明信流程,使其變得更加人性化。同時學習公司最新的業務發展情況,為后期成為一個業務合作伙伴打下基礎。我把這些內容作為我深度工作想要達成的目標。
現在我的座位面前,多出了幾個小卡片——每一天的時間計劃,每一周每天的深度工作時間統計。我會安排早上9:00-11:00進行深度工作,其中按照番茄鐘的理論,每25分鐘休息5分鐘,只有這5分鐘是網絡時間,用來簡單處理一下郵件,需要更多溝通的郵件則專門安排下午長段的網絡時間來完成。
而晚上和周末的時間,我也預先安排了學英語、讀書、學習理財投資等等課程,果然如作者所說,長時間的腦力活動并沒有使我第二天萎靡不振,相反,當我能充分地利用起空閑時間,我總是帶著收獲滿滿的喜悅進入夢鄉,第二天清晨也能精神煥發的開始新一天的工作,因為我知道自己在不斷的進步和成長,即使效果并不是立竿見影,我也感受到自己的世界充滿了意義,充滿了滿足感和幸福感。
雖然我開始實踐《如何有效地使用每一點腦力:深度工作》中的具體建議只有短短的一周,我已經切實看到了自己精神狀態上的改變,雖然還是會有很多緊急的任務突然打亂自己的計劃,但是我不會再感覺到煩躁,而是仔細地修改自己余下時間的安排,下班的時候竟然也能夠完成這一天的工作。我想,正是書中那些具體到不能再具體了的方法,讓一個完完全全陷入在浮淺工作中的我,終于一點點地走出了泥潭。
我很慶幸,在自己職業生涯的第一個月,遇到這本書。因為我想,它對我未來幾十年的職業發展都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你也和曾經的我一樣,無論你是已經在職場中摸爬滾打了多少年,如果你每天忙忙碌碌卻感受不到工作的價值,生活的樂趣,不妨讀一讀這本《如何有效地使用每一點腦力:深度工作》吧,書中大大小小的20余條切實可行的方法,哪怕只有一條你覺得適合你,不妨實踐一下,我相信,你會看到自己的改變,更會愛上自己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