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盤這個概念是從戰隼老師那里聽來的。老師總說復盤有利于進步,因此我覺得應該嘗試一下,最根本的原因是讀書計劃目前沒有達標,需要檢查和反省一下。
一、回顧目標
2017的讀書目標是100本書,以及每書一篇讀書筆記。對于我個人而言,目標總體切合實際,但確實是個小的挑戰。
平均下來就是每個月8~9本。
二、結果對比
據統計,一、二月讀書總量為10本。目標為16~18本。結果未達到目標。
三、敘述過程
一月讀書集中在前半月,后半月過年期間較少;二月讀書則集中在后半月。過年期間只要求自己讀完兩本書,可是沒有做到,只讀了一本半。
從APP上記錄的時間來看,兩個月以來,幾乎每天都有記錄,用時平均在1.5個小時左右,這個時間包括了閱讀,做讀書筆記,以及其他形式的學習,例如網課及筆記的整理等。
10本書籍涵蓋的類型及數量:理財2本,醫學科普1本,文學5本(推理和教育),歷史2本。
四、自我剖析
首先,時間。時間上不均等,表現出隨意性。有時候投入太多,有時候投入太少。需要把每天的閱讀最低量固定下來。
還是應該有更確切的時間段,把每天用于投入的時間固定下來。例如固定一個最優的閱讀時間段,在精力充沛的情況下,優先專業及方法論書籍的閱讀。固定一個娛樂性閱讀時間段,閱讀小說。
在輸出上所耗費的時間,超出了我的預期。輸出的數量增加,有時肯能只讀了一本書,但是靈感比較多,寫了兩三篇讀書筆記。這樣的情況應該算作預期項目的增加。
因為要求輸出,所以讀的更仔細,因此耗費的時間也就更多。超出了我的估計。
坦白說,歷史類的書籍真的讀得很累,半白話文,還要聯系相應的事件,還要查圖,而且輸出也會比較多。
其次,質量。我當然不會為了追求數量而忽略了質量。所以,之后投入的時間會更多一些。
有一些書讀完之后立刻就有重讀計劃,之后會把這些重讀計劃計入到最終結果里。也就是說,最終計劃的完成可能是原本五本書的量變為某一本書讀了五遍,計劃最終的數量無法達到100,但是精讀的書會增加。這也算是一個計劃的調整。
最后,輸出。經過兩個月的嘗試,我覺得輸出是一種促進學習的好方法。尤其是發現了日更的意義(盡管我并沒有做到日更,只是有一段時間連續的輸出)。強迫自己輸出,就強迫自己更細致的觀察,更深入的思考。有些內容整理出來之后,才覺得自己又精進了。
但是輸出花費的時間和精力都很多,要再擠一擠了。還有一些被手機無意義占用的時間是可以被很好利用的。
如果能有一個固定的輸出時間段也是不錯的。
五、總結經驗
看書學習,日益精進,需要大量時間。我應該更好的規劃時間,包括,工作及生活的時間。每日簡單寫下當日待辦事件,決定優先級別。固定優先項目時間段。
爭取能做到日更。
寫到這里,我覺得復盤確實可以幫助我們理清解決問題的思路,而不是一味地陷入煩惱,自暴自棄。
爭取今年每兩個月復盤一次,順便檢查自己的讀書計劃完成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