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06-20
主題/全國班級聯動第2個"六年發展"發布(一)(議事)
主持/汪靜
人員/ 鄭世偉 賀華義 邵虎虎 張文紅 翟小輝 曹清華? 李長苓 謝潔紅 靳志勇 劉圣元 白? 凈 黨? 睿
議題背景
賀華義:
? ? 事實上,于團隊和個人都是要成長的。不成長就會停滯,會跟不上自身和外在的發展需求。另,當下浮躁居多,團隊行走也變得更加困難,多是走散了,或是走偏了。前些年,雖然大家付出了,得到了,但還是太散。下一步,最好的方式基本就是“建模”。
? ? 有規劃的個人和團隊,往往還是會區分自由生長的。其中方向之一,便是有些終結性的內容呈現(“成果”+經驗+更積極的探索與嘗試)所以想借此,試圖作以“推出”,才有了今天的這個議題。
議題內容(具體)
全國班級聯動第2個"六年發展"發布(一)(議事)
若以6年為一輪回的話,我們的教育教學也只有6個(或5個)。全國班級聯動若以第1個六年時間作為“適宜期”的話,那么聯動的第2個六年當為“建模期”(團隊+個體)。
第一個板塊:個人
1.聯動人才成長規劃(以建設人員13人為主體的第一期,再從長計議,具體細節:邊走邊發現);
2.發展目標及個人“最拿手、高招”(由講壇組完成這一塊,劉圣元負責“成員發展目標”;邵虎虎、張文紅負責成員個人的“最拿手、高招”的征集);
3.目的是為了探索出一些樣式,總結出一些經驗,供更多的人借鑒。
第二個板塊:團隊:
1. 建設、設計出多個大概“模型”(非模式化);
2. 建模(宏觀):適合所有班主任的(姚雪梅:重組人才庫;鄭世偉、汪靜:設計模型);
3. 活動建模(中觀):靳:班主任定位;謝:班級常態;李:活動設計
研討記實(整理后):
四大塊:
一、何謂建模;
二、個人規劃;
三、發展目標及個人“最拿手、高招”(劉圣元老師、邵虎虎老師主談)
四、你(每個人)為什么加入這個團隊?為什么參加今晚的討論?
一、何謂建模:
賀華義:
建模,如個人,可以是13個人各自的較為凝練的發展規劃,也可以是大家提煉出一個通用的樣式。
邵虎虎:
建模是否可以理解為:屬于個性化成長規劃?這樣的規劃,有助于為自己,為別人提供便捷、精準、高效的成長軌跡。突出風格,凸顯特色,并一以貫之,可稱之為“模”。
劉圣元:
我來說說對我“建模”的理解,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人編寫試卷的體驗。一份試卷如果沒有規劃,很容易出現你偏好的考點過多,而有些你不在意的考點卻漏考了,試卷的考點和難度無科學性可言,若拿雙向細目表來分析的話,問題自然很多。所謂的規劃,或者說建模,我想就是編寫試卷前的那份雙向細目表。
不同的個體,不同的性格、價值追求、喜好等,決定了自己的成長目標,但我們要因勢利導,力爭將自己發揮的更出彩。
所謂的模或型我認為不是固定的模式或套路,而是共性,是框架,是粗線條;具體的需要通過“行”來豐富,且每個人的又不一樣,各具特色。
所謂的“模”我想就是針對“散打”來的,很多時候我們缺乏規劃意識,但真的規劃出來就會發現很多問題。
說個我在辦公室和大家吹牛的笑話,但我認為自己也不是瞎吹,用來說明一下今晚我對聯動”建模“的思考。辦公室有個數學教師說,我下一周的課都備好了;另一個教師笑著說,我剩下一個月的課都準備好了;我對他們吹牛說,其實,我接手這個班級一段時間后,剩下兩年的課我都備了我為什么敢這樣吹牛,因為大家說備好了,說的是任務,是形式,可以供檢查的;我說的備了(但沒備好),是因為我了解學生存在的問題后,著手相應的能力提升,那一章、那一節得多花費時間,提升哪一方面能力,接下來的兩年提升計劃我都有了大體模型。聯動的發展我想也是如此,那一塊還有缺失,需要提高,如何提高,了解這些,思考這些,接下來才會有更好的規劃發展。
謝潔紅:
?一聽模型我就比較反感,改為成長路徑比較好,一條清晰的成長途徑:教育理念的更新加帶班實踐的不斷提升
二、個人規劃:
賀華義:
第一個板塊,是基于人的專業發展的——成長。第一塊,是方向、目標性的,叫成長規劃。
可以是短期的(半年)+中期的(2年)+長期的(6年)。如講壇組可以再爭取得到專家位的支持啊,或是這13人每年聯動論壇都有一次講座。
邵虎虎:
自己為自己規劃,我認為還是有必要的。總有一條路適合自己。短期目標、中期目標、長期目標 ,以目標促發展,以目標調行動,以目標見實效。
個人規劃,大致思考:
一、盡可能在一至兩年時間里,完成對自己前些年工作的梳理和提煉,整理一些文字的東西。
二、充分利用現在正在開展的個人工作室,進行教育寫作影響語文教學的課題研究,同時輻射帶動年輕教師的成長。
三、爭取在五年內整理出關于自己的一些教育教學方面的文字。
簡單地說就是三步走:1、積累素材? 2、實踐證明? 3、整理成型
對于我而言,因為喜歡文學,因而喜歡文學浸潤生活,文學內化心靈,所以在作文教學、教育寫作這些方面,我愿意花更多的精力去踐行和探索。
張文紅:
我想主要有這樣幾方面:
1.將自己的一間教室經營好,在實踐中思考,在書寫中整理。
2.和青年老師一起走,一起讀書,寫作,做一些指導青年教師成長的事。
3.把自己的班級管理和教育教學方面的經驗做一點整理,形成序列。
發現自己做了不少,但梳理不夠,缺乏序列。深度也不夠。作為班級聯動講壇組一員,我覺得自己首先要努力做好自己,經營好教室,才有資格去分享。
成長有路,治班有方。
曹清華:
就我個人而言,如果下一屆還帶班的話。面對日益凋敝的農村教育,我準備有實效性地找找原因,然后針對問題做些積極地探索,保證在我的“一畝三分地”的絕大多數娃娃品行端正,基本實現可持續發展……
接下來的三年,我準備將我的所想所做所得較為完整地記錄下來,形成自己的風格。
翟小輝:
未來幾年我想在自己專業教學領域有更多的思路和想法,開拓思維,深耕教室,沉下心來,閱讀,寫作,不能止步不前,在班主任工作方面,掌握更多的“攻略”,筑就和諧的教室而不是一個雞飛狗跳,浮浮躁躁的教室。
謝潔紅:
怎樣葆有教育的熱情,開啟自我成長的內在驅動力,謹防出現職業倦怠感,并引導孩子們葆有學習的興趣和熱情是我接下來要思考和達到的目標。
汪靜:
未來五年,我希望自己在專業上,能夠有一個提升。最直接的成果體現應該就是發表論文了。給自己定個目標,一年一篇,至少五篇吧。
第二,我希望在將思維導圖與教學融合這塊的推廣工作有所進展,至少在我的班級全面推開,慢慢滲透全校,全鄉。
鄭世偉:
我很贊成賀老師提到的“半年+2年+6年”的成長模式。對于我而言,希望和學生一起,對教育有更多的創造!課堂的陣地,從模仿別人到獨自建構,希望慢慢有一些品質的東西。
一是堅持閱讀,充分吸收營養;
二是著手寫教育敘事,慢慢梳理一些東西;
三是記錄零碎的點滴,微博、朋友圈或說說,都會覺得很有意思;
四是跟團,在團隊當中有學有思有悟,提升自己。
個人對之前我們團隊的兩種模式有念想,一是群論壇,二是騰訊微博。雖然過去我沒在論壇里寫敘事,但我覺得堅持就一定不易,也一定錯。今天,騰訊微博也下線了,qq群論壇人氣也不如前。群論壇可不可以改做公眾號,用公眾號記錄我們教育的足跡。騰訊微博可不可以轉為新浪微博,140字能記錄的點滴,意義不一樣,特別是我們活動時,冠以#班級聯動#的格式,更是聯動的回憶。
另講座的模式好,賀老師說過,一次講座抵青年教師三年成長,我深有感悟。講了要做,做了才講,有做才有講,這不就是理論要與實踐的一致要求,也鞭策我們為教育做更多的事情。
黨睿:
成長規劃:做一個與時俱進不落伍不脫離學生的老師。班級管理逐步從行動規范走向思想引導。
具體操作:博客記錄每周內的班級事情,這一學期,寫了25個班級故事。
公眾號將自己的故事變成深入的思考,這學期只做了三期教育思考:光陰似水,我如初;向遠而生,匍匐前行;一起讀書。隨后爭取一個月歸納凝煉出一篇教育思考。每個月要求自己讀完一本教育類書籍,寫出讀書報告。一學期,在聯動至少做一次交流分享,活動是不是自己成長的最好方式。
劉圣元:
姚雪梅的演講很不錯,很多班主任在用。這那不僅僅是勵志,我想更是明理;讓學生明理這是教育的責任,這樣班級建設中就可以搭上這一塊。如:大方向:明理,具體操作”5分鐘演講“,再具體就是”演講系列化“。
成長問題也包括學科教學呢大家規劃的時候不能漏掉這塊的,兩者相輔相成
記得很多年前,我在一次大會發言上說過這樣的話:”有意識和沒意識是不一樣,有行動和沒行動是不一樣。五年后自己究竟會是什么“樣子”,我的班級究竟是什么“樣子”。
靳志勇:
三年規劃:語文教學,借改版之際,不斷精進,力爭市優秀課,打造自己的特色語文課堂。班主任方面,繼續打造禾苗小劇場,逐漸成體系。問題:無法將實踐邏輯化。
團隊方面:和聯動話題的同伴,在半年內梳理出話題的邏輯框架,如果可能,一年內編一本與此相關的書,讓大家的努力看得見。有一個確實的目標,每次活動也許更精致。但,不僅僅是為了這個目標。
三、發展目標及個人“最拿手、高招”(由講壇組完成這一塊,劉圣元負責“成員發展目標”;邵虎虎、張文紅負責成員個人的“最拿手、高招”的征集);
邵虎虎:
不同的個體,不同的性格、價值追求、喜好等,決定了自己的成長目標,但我們要因勢利導,力爭將自己發揮的更出彩。
個人的“最拿手、高招”,我認為:其實就是一個教師在若干年的教育教學生活中錘煉出來的獨特的、有亮點的、有實效的一些經驗、實踐和做法。對自己而言是特色、風格,對大家而言是“妙招”。
激勵機制,靳老師提到的結集出版成果就很有意思。講壇組講座安排、講座講稿、講座精彩討論、講座實效回看,都可以通過公眾號推送,既是宣傳、肯定,也是激勵、學習和記錄。
積極引進更高層次的專家學者進行提高性講座,讓聯動的核心成員穿插在講壇和話題活動中,起到示范、引領作用。
劉圣元:
我現在負責講壇組。接下來我很急切要做的,就是讓更多的人隨時有意愿、有能力來擔當這件事團隊是每一個人的,這不是口號,而是要我們去做,大家交替領銜,才能找到是自己團隊的感覺,真心付出才會倍加珍惜。
四、你(每個人)為什么加入這個團隊?為什么參加今晚的討論?
張文紅:
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跟著班級聯動,尋夢,圓夢。成為更好的自己,成為微光。
汪靜:
為什么加入團隊?
我加入班級聯動,偶然的機遇。微博上看到的,彼時初入講臺,剛剛實現理想,就想當一個好老師。恰好當時的微博(當然具體內容誰發的我已經記不清了)讓我感覺到班級聯動是這樣的團隊,能夠幫助我教我如何做好老師。
為什么加入今晚的研討?
我想團隊能夠影響我,也一定能夠影響其他人,多一些好老師,就會多一些好孩子,這個社會就會多美好一些。參加今晚的討論,也是希望團隊能夠繼續發展,相關精神能夠有所傳承。所以渴望有一個更加明晰的團隊目標。這樣要怎么做就會簡單清楚的多。而不是先想著做哪些事。
曹清華:
跟睿智善良誠實勤勞的人一起走,雖然距離遠但方向不會偏。
邵虎虎:
聯動,是一束光,是一片心湖。當你迷茫時,給你方向;當你浮躁時,賦予你安詳!
翟小輝:
我的加入是靳老師帶著,靳老師說這里大咖多,跟著大家多學習,于是插班進來,喜歡這個團隊的單純和執著,不功利,就是為了學生為了班級交流,探討,我時常和我們辦公室老師說這里是凈土。
厘清個人目標,明晰團隊目標
總結語:
賀華義:
我有個小小的經驗,和大家分享一下:優秀的老師們,最為有價值的東西,是他成為最優秀之前走的那段路。
我們不必去定位自己成為專家之類的人物,可以成為一個行家。
但,如果有需要我們去分享、講座之時,也有自己的好東西能呈現給大家。
大家提前多做些準備的,效果會更好。
下期研討預告:
7月1日晚八點,繼續本群內交流個人五年計劃,以及兩個話題的研討:
我們為什么加入團隊?團隊的目標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