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節讀書筆記包括:
第八章:認知
第九章:智力
第十章:動機與情緒
第十一章:性別與性
第八章認知
主題:智力活動的基礎是思維、語言、問題解決以及創造力
?思維是什么——全在大腦中
認知:思考或在頭腦中加工信息(表象、概念、詞、規則和符號)的過程
思維的基本組成單位
思維是對問題或情景的內部表征或心理表征
表象:通常是指如同圖像一樣的心理表征;一種圖像
概念:代表一類相關物體或事件的概括的觀念
語言:詞或符號和語法規則的總和,用來思考和交流
?心理表象——青蛙有嘴唇嗎?
聯覺:經歷一種感覺時伴隨另一種感覺;例如,聽到一個聲音的同時''看到''顏色
最常見的心理表象的用途
進行某項決策或解決某個問題;改善情緒;提高技巧或為一些行動做準備;幫助記憶
心理表象的性質
心理旋轉的基礎之一是想象的運動
表象物體形狀越小,''看清''其細節就越困難
動覺表象或者說運動表象來自肌肉感覺,它能幫助人們思考運動和動作
?概念——我是積極的
概念:代表一類相關物體或事件的概括的觀念
概念形成:將信息分為有意義的類別的過程,概念形成要基于正例和反例的經驗
正例:在概念學習中,屬于某一概念范疇的客體或事件
反例:在概念學習中,不屬于某一概念范疇的客體或事件
概念規則:使人確定一個物體或事件是否屬于某一概念的規則
概念的類型
合取概念: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特征定義的概念(例如,一個物體必須是紅色的,而且是三角形的)
關系概念:這個概念由一個物體的特征之間的關系來定或由一個物體和它所在的周圍環境來定義(例如,''好于''、''傾向一方的'')
析取概念:必須帶有若干特征中的至少一個特征的概念(例如,一個物體必須是藍色的或者圓形的)
原型:某個特定概念的一個理想的典型范例
本義:語詞或概念本身的標準定義、字典定義或客觀意義
內涵意義:語詞或概念主觀的、因人而異的、情緒化的意義
?語言——說些什么呢?
語言相對性假說:這種觀點認為,我們所使用的語詞不僅反映了我們的思維,還能塑造我們的思維
語義學:對于語言意義的研究
雙語:說兩種語言的能力
雙語教學:以英語為母語的兒童和懂一些英語的兒童在每天的教學中有一半的時間用英語上課,有一半的時間用第二語言上課
學習雙語的學生具有更好的心理靈活性、注意力控制能力以及問題解決能力
語言的結構
音素:語言的基本語音
詞素:有意義的最小語言單位,如音節或詞
語法:將語言組織成有意義的言語或書面語的規則
句法:建構句子時的詞序規則
轉換法則:將簡單陳述句轉變成其他時態或句子形式的規則
動物語言
詞圖:一個幾何圖形,用來象征某個詞
?問題解決——要得到看得見的回答
機械式問題解決
機械式問題解決:通過嘗試與錯誤或者通過建立在學習的基礎上的固定程序來解決問題
算法:一系列習得的規則,通常可引導問題的正確解決
理解式問題解決
理解:在問題解決中,對問題性質的深刻理解
一般性方案:只講述成功所需的條件但缺乏具體步驟的問題解決方案
可操作方案:一種詳細、實際并可操作的解決方法
啟發式問題解決
隨機搜尋策略:以隨機順序嘗試使用可能解決問題的若干種方法
啟發式策略:利用有限的、可嘗試的方法來幫助解決問題
頓悟式問題解決
頓悟:突然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
頓悟涉及三種能力。第一種是選擇性編碼,即選擇與問題有關的信息,忽略干擾信息的能力。第二種能力是選擇性組合,即把看上去不相關的有用信息放在一起。第三種能力是選擇性比較
固著:重復一種錯誤解答或錯誤反應的傾向,看不到其他的選擇
功能性固著:由于思維受限而不能看出熟悉物品的新用途或新功能
專家和新手
自動化加工,即基于過去經驗的、快速而不費力的思維活動
?創造性思維——少有人走的路
歸納思維:從一系列特殊的事例中找到一般規律的思維。例如:通過觀察大量下落物體來推理出重力的公式
演繹思維:用一般規律來認識特殊的事例。例如:用重力的公式來預測一個下落物體的運動模式
邏輯思維:根據邏輯規則從已知信息中得出結論
非邏輯思維:根據直覺、聯想和個人感覺進行思維
流暢性:在創造性測驗中,多以被試能夠提出的解決方法的數目為此能力的指標
靈活性:在創造性測驗中,解決問題的方法的類型數代表了靈活性
獨創性:在創造力測驗中,獨創性通常指采用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多么新穎和不尋常
輻合思維:指向單一的、有確定答案的思維
發散思維:指向多個結果或多種選擇的思維,是思維獨創性或創造性的主要成分
白日夢:醒著的時候發生的生動逼真的幻想
發散性思維是幻想或白日夢的特點之一
問題發現:積極地發現需要解決的問題
創造性思維的階段
創造性思維過程可分為5個階段
1.定向階段;2.準備階段;3.醞釀階段;4.頓悟階段;5.驗證階段
遞進性問題解決:由許多小步驟發展出來的有創造性的問題解決
積極心理學:創造性人格
高創造力的人和精神病患者具有相似的大腦化學基礎
?直覺——捷徑還是彎路?
直覺
直覺:一種不依賴傳統邏輯和清晰推理的、快速的、沖動性的思維方式
代表性啟發:當某種錯誤答案看上去更符合人們已知的事物時,會使人們傾向于選擇這種答案
基礎比率:一個事件發生的基本概率
建構形式:在思維框架中問題被陳述的形式或問題構成的方式
心理定勢:用一種特定的方式發現和對待問題的傾向,是創造性思維的主要障礙
要想讓思維更有創造性,必須突破心理定勢和思維的習慣模式
頭腦風暴法:一種創造性思維方式,這種方式將對想法的產生和評估分開進行
相互激發效應:集體討論的一種效應,即一個人的觀點會激發他人積極提出自己的觀點
主題:智力測量是有用的,但智力測驗對智力行為的解釋卻是有限制的
?定義智力——智力是…你知道,它是…
智力的定義
智力:理性思維,有目的的行動和有效應對環境的綜合能力
g因素:一般心理能力;一般智力的核心,包括推理、問題解決、知識和記憶
操作性定義:用來測量一個概念的操作(行動或步驟)
能力傾向:掌握特定能力的容易程度
特殊能力傾向測驗:預測個體在某一特定領域的工作和技能上取得成功的潛能的測驗
多項能力傾向測驗:同時測量兩項或多項能力的測驗
一般智力測驗:測量多種心理能力的測驗,用以評估綜合的心理能力
信度和效度
心理測驗:測量人們心理功能的科學測驗
信度:一個測量工具用來測量同一個人時,每次得到相同或相近分數的能力
效度:一個測量工具測量到它試圖要測量的東西的能力
客觀性測驗:不論什么人,只要在測驗中回答正確,都給予同樣的分數
測驗標準化:為實施測驗和解釋得分建立一套標準,包括標準化的程序;具有從大樣本獲得的常模或平均分
常模:測驗中特定群體的平均分數
?智力測量——智商與你
斯坦福-比內智力量表第五版(SB5),從2歲到90歲的人都適用
智力的五個方面
1.流暢性推理
2.知識。該因素測量個體對各種領域問題的知識
3.數量推理。該因素測量解決數字問題的能力
4.視空間加工。具有視覺空間技能的人善于做拼圖和處理幾何圖形
5.工作記憶。這部分測量使用短時記憶的能力
韋克斯勒智力測驗
韋氏測驗可分別提供操作智力(非言語)和言語智力(語言或符號導向)分數
操作智力:通過猜謎、組裝物件、完成圖畫以及其他非言語任務進行測量的能力
言語智力:通過回答詞匯測驗、一般知識測驗、算術測驗以及其它語言或符號導向的問題所測量到的智力
個體智力測驗:需由一名受過訓練的專家對單個個體施測的智力測驗
SB5和韋氏測驗都屬于個體智力測驗
團體智力測驗:能用最少的主試對一組人同時施測的智力測驗方法
智商
心理年齡:特定年齡人群的平均心理能力
生理年齡:以年計算的年齡
智力商數(IQ):智力的一個指標,由心理年齡除以生理年齡,再乘以100得到
離差智商:一個人在其年齡組中智力水平的相對位置,說明一個人的原始分數高于或低于平均數的程度
?智力差異——數字游戲
正態(鐘形)分布曲線:一條鐘形曲線,其特征是大量分數位于中間區域,兩端的極高或極低分數比例非常小
智商與年齡
流體智力:解決新異性問題的能力,包括知覺速度或快速的洞察力,在中年以后迅速下降
晶體智力:使用已經獲得的知識來解決問題的能力,隨著年齡增長會增加,直到老年
?智力超常——聰明、更聰明、最聰明
超常兒童
資賦優異:擁有高智商,或者某種特殊的才能或能力傾向
?智力落后——導致本質差別的不同
智力落后的水平
智力落后(精神發育遲滯):一種發展性缺陷,智商分數在70以下,或在適應行為方面有嚴重障礙
弱智天才綜合征:整體智力有限,卻在一個或更多狹窄的領域表現出特異的才能,例如心算、日歷計算、美術或音樂等
造成智力落后的原因
家庭環境性智力落后:在一些貧困家庭中,兒童由于缺乏智力刺激、營養和情緒方面的照顧而出現的輕度智力落后
代謝障礙指身體中能量產生和消耗比例失調
唐氏綜合征:由多出的一條染色體引起的基因異常所致,導致智力落后
脆性X染色體綜合征:一種由X染色體缺陷導致的遺傳性智力落后,主要對男嬰有影響
苯丙酮尿癥(PKU):一種會導致苯丙酮酸在體內積累的遺傳性疾病,如果不能及時治療,兒童通常在3歲前會出現重度智力落后,給患兒吃低苯丙氨酸食物
小頭畸形:頭和大腦異常小的一種畸形
腦積水:腦腔中的腦脊液聚積
呆小癥:由于甲狀腺素缺乏而導致的矮小和智力落后
?遺傳與環境——超級老鼠、家族樹與電子游戲
優生學:對期望的特性進行選擇性育種
遺傳作用
異卵雙生子:產生于兩個獨立卵子的雙生子
同卵雙生子:從同一個卵細胞發育而來,具有同樣基因的雙生子
環境作用
兒童早期教育計劃:主要給窮困兒童提供富有刺激性的智力經驗的計劃
智力發展中反映著人的潛能、教養和先天因素的共同作用
?不僅僅是測量智力——除了“g”以外的其他智力
智力的神經系統
反應時:人看見一個刺激并對此做出正確判斷所需的時間量
認知加工速度:心理上加工信息的速度
額葉,尤其是前額葉皮層控制了高級心理能力
智力信息加工
神經智力:個體大腦和神經系統先天的速度和效率
經驗智力:通過學習和經驗獲得的特殊知識和技能
反思智力:能夠意識到自己思維習慣的能力
元認知技能:管理自身的思維和問題解決過程的能力
學習元認知技能將是使人變得更聰明的最可靠的途徑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AI):既指一種可以完成人類需要用智力完成任務的計算機程序,也指程序本身的結果
計算機模擬是指試圖復制人類特定行為的程序,特別是思考、決策和問題解決
多元智力:霍華德?加德納的理論,認為智力有多種特殊的類型
主題:動機和情緒對行為起著引發、推動和導向作用
?動機——推拉的動力
動機:啟動、維持、導向和終止行動的內部過程
動機模型
需要:可激發行為的內部缺乏狀態
內驅力:內部需求和目標的心理表現,如饑渴驅力、成就驅力等
反應:行動或腺體的活動以及其他任何可識別的行為
目標:動機行為的目的
誘因作用:目標在除了滿足特定需要的作用之外的誘惑力
動機的類型
1.生理動機:基于維持生命并且必須得到滿足的各種需求而產生的動機
2.刺激動機:基于對刺激和信息需求而產生的動機
3.習得性動機:基于各種習得的需求、驅力和目標之上的動機
生理動機和體內平衡
體內平衡:身體平衡的穩定狀態
晝夜節律
晝夜節律:身體機能和喚醒水平隨著24小時周期變化的節律
人們在晝夜節律的峰值時動機更強并更加清醒,分為''白天型''和''黑夜型''
提前適應是指按照新的作息時間逐步調整睡眠和清醒的周期
?饑餓感——不好意思,我的下丘腦在嘟囔
下丘腦:腦底部的一小塊區域,調節諸多動機和情緒,包括饑餓、口渴和性行為
脂肪設定點:可以通過控制饑餓或進食來自動調節并維持穩定的身體脂肪比例
體重指數(BMI)=體重(千克)/身高2(米)
體重不足<18.5
正常體重18.5-24.9
體重過重25-29.9
肥胖>=30
導致饑餓和肥胖的外部因素
味覺厭惡:對某種食物極度反感
誘餌退避:某些動物不愿食用特定食物
生物準備性:生物體更容易學會某些聯結(如,食物與疾病),而不是其他聯結(如,閃光與疾病)。哪些是我們人類或動物更容易學會的東西,這是由進化決定的
進食障礙
神經性厭食癥:一種嚴重的心理障礙,患者主動餓自己并持續喪失食欲,多發于少女
神經性暴食癥:暴飲暴食后用嘔吐或服用瀉藥來排出食物的生理心理障礙,多是女性
行為節食:通過改變鍛煉和飲食習慣,而不是短期內少吃挨餓來減輕體重
1.下定減肥的決心
2.運動。每天只需要多消耗200卡路里熱量,即可以防止體重反彈,運動越頻繁、越激烈,體重減掉越多
3.通過觀察自己并堅持寫''飲食日記''來了解自己的飲食習慣。做個全面的兩周記錄,關于你何時何地吃東西,吃了什么,吃之前后發生的事件及感受等
4.學會弱化你個人的飲食線索
5.計算卡路里,但不要餓著自己
6.培養控制飲食的技巧
7.少吃零食
8.每天記錄你的減肥進程,記錄下你的體重,所攝入的熱量,以及你是否達到你當天的目標
9.設定體重的''范圍''
?再論生理動機——渴、性與疼痛
口渴
細胞外渴:由人體細胞外液水分減少引起的渴。流血、嘔吐、腹瀉、出汗或喝酒后都會引起這種類型的渴
細胞內渴:由過量的鹽分和礦物質把細胞中的水分吸出而引起的渴
疼痛
情景性驅力:在特定情境中或特定條件下產生的驅力
回避疼痛的目標是要擺脫和消除不適
性驅力
性驅力:個體從事性行為的動機強度
發情期:動物的性驅力發生變化并產生交配欲望的時間段。通常指雌性動物的發情期,是由雌激素分泌后進入血液循環而引起的
男性的性驅力與雄激素(由睪丸產生,如睪酮)的量有關
非體內平衡驅力:與保持身體內部的平衡需要無關的內驅力
?刺激動機——跳傘運動、恐怖電影和娛樂中心
喚起理論
喚起理論:一種情緒理論,假定人喜歡保持理想的或舒適的喚起水平
喚起指身體和神經系統被激活
刺激尋求是那些偏好高強度刺激的人的特質
喚起水平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喚起水平、任務難度與成績之間關系的一般規律
考試焦慮:考試引起的高度緊張和擔憂,對成績有嚴重影響
應對考試焦慮:充分準備、學會放松、考前演練、改變認識
?習得性動機——追求卓越
對抗作用理論:當一種刺激引起一種強烈情緒后會出現一種相反情緒,同時,兩種情緒狀態的強度也會隨時間而改變
社會動機
社會動機:在特定社會或文化背景下習得的動機
成就需要(nAch):一種內化的、達到某種卓越標準的欲望
權力需要:一種控制或影響他人的欲望
增加自信
1.設立具體的、具有挑戰性、可以達到的目標
2.制訂達到這一目標的分步驟計劃
3.一步一個腳印地走
4.當你剛剛掌握某種技能時,目標應該是練好基本功。較熟練之后,再把精力集中在提高水平上
5.在專家指導下掌握技能
6.選擇在此項技能上出色的人作為自己的榜樣
7.從觀察者那里獲得支持和鼓勵
8.失敗時要認識到,原因是自己付出的努力不夠,而不是因為自己缺乏能力
?''需要層次''金字塔
需要層次理論:馬斯洛關于人類需要的理論,根據需要的強度排列次序
基本需要: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中的前四層(生理需求、安全和安全感、愛和歸屬感、尊重和自尊),越底層的需要越強烈
發展需要: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中的最高層,即自我實現的需要
元需要: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中與自我實現相聯系的具體追求
馬斯洛總結提出了14種元需要:完整(統一)、完美(平衡與和諧)、圓滿(有始有終)、公正(公平)、豐富(復雜性)、質樸(本質)、活躍(自發性)、美(恰當的形式)、善良(與人為善)、獨特(有獨立見解)、幽默(平易近人)、真實(現實性)、自主(自給自足的生活)、人生意義(有價值)
內源性動機和外源性動機
內源性動機:沒有功利性目的的內部行為動機,基于個人對任務或活動本身的喜愛
外源性動機:由明顯外部因素(如酬勞、獎賞、義務等)驅動的行為動機
''玩耍''變成''工作''
適當的運用外源性動機是有效的,總的來說,(1)在開始時,如果沒有任何內部需要進行某一活動,那么采用外部刺激使其產生活動的動機是無害的;(2)當人缺乏必要的活動技能時,最初的外部獎賞往往是必需的;(3)外部獎賞可以把人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活動上,從而使其內部興趣得以發展;(4)如果一定要用到外部獎賞,那么它的使用應該越少越好,并且一旦有可能,就應立即停止
?情緒——你的感受是什么?
情緒:以生理喚起、主觀感覺、面部表情和姿勢的變化為特征的狀態
適應性行為:使人類和動物能夠順應環境的變化而生存下來的行為,包括攻擊行為、躲避行為、尋求舒適、幫助別人和生殖行為等等
情緒的主要成分:情緒伴隨性生理變化、表情、情緒體驗
情緒伴隨性生理變化:伴隨特定情緒狀態出現在肌體活動,包括心率、血壓、呼吸等其他非自主反應的變化,這些反應大部分是由交感神經系統腎上腺素或去腎上腺素引起的
腎上腺素:由腎上腺產生的一種激素,功能是喚起軀體
表情:人的情緒感覺到外顯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