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文本的靜態結構與動態結構都已經了然,其語境結構也亦了然。參閱上海辭書出版社的唐詩鑒賞詞典也了然,再加上一線特級名師干國祥老師的深入骨髓的文本解讀,開始了課堂生成仿寫。整個的過程為三節課,135分鐘,其中,仿寫不超過30分鐘。
首先是,此類樂府詩的社會用途或者目的分析。明確了仿寫的話題要圍繞男女離別相思。其次,明確了本詩的意象選擇主范圍:花,月,江。最后,要把主人公角色設置為游子,思婦。最最后,敘事方式為男女雙視角。
接下來,是表達分析。張若虛采用了哪些手法和寫景技巧,來渲染氣氛,編織情節。分析作者又是如何起承轉合的。
第三是語言分析。首先是關鍵詞分析,花,月,江等頻次與位置。其次是關鍵句位置和含義分析。最后是結尾和開頭語言特征分析。
第四是受眾分析。把自己作為讀者,反思自己對宮體詩,樂府詩形式,如韻腳,節奏,小節等知識儲備。然后是檢索一些文化符碼在大腦中的庫存。并回憶聯想男女相思的意象等,以及前人佳句征用等。
第五是開筆仿寫。時間不超于30分鐘。
結果出來,只一個字:難!
古詩文本闡釋和文本生成嚴重的不一致。頭上有些冷汗了:古詩文本解讀和文本生成真相可能離我們很遠。還需要再縮小分析范圍,再拓展分析深度。
明晚是漢本二班的寫作教學課,且看春江花月夜這個文本闡釋學習之后,摩本生成如何了。
看看教師自身對文本的闡釋和理解,多大程度影響自身的文本生成能力。如果影響過小,古詩詞的教學就應該減少過多的理性分析。從而尋找其它更有效的古詩詞教讀途徑和法子來。
下一個班,打算顛倒活動次序。先體驗傾聽春江花月夜朗讀。然后,展示我的下水仿作,并清晰描述我的產制過程和環節,最后把仿寫時間規定為30分鐘。最后,再展示其它詩典名師以及我的文本闡釋經驗,交流闡釋學習心得,進行和漢本一班的比較。
同時,為增強自己對古詩闡釋和生成制約因素的理解,和學生同時模仿生成,并和前一首仿作比較。
仿作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