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是漢本二班的寫作教學法課。吸取了上個班的教訓。盡量多仿少講。就是講,也要集中于語篇生成與質量測評的框架知識,細節性東西盡量留于仿寫活動。
在《春江花月夜》仿寫中,要及時提供干國祥老師的6篇闡釋文作為輔助思維拓展支架。畢竟,干老師作為一線中小學名師,比起那些面向大學生的學術專家,其文本闡釋更接近基礎教育語文教學實際。
仿寫完成后,得有個自我評價仿文質量的量規。對于古詩,最具有發言權的可能就是那個時代詩家的體裁規約和慣例了。古詩詞是古代詩人作者按照特定體裁要求,諸如特定母題意象系統,章法,煉字,意境營造規約和制度生成的。它包含一大堆看的見和看不見的生成規約和慣習。因此,需要盡最大限度挖掘和還原那個制約古詩詞生成的體裁框架來。
據此,得嘗試先建構一個粗糙的體裁四維闡釋框架,再結合樂府敘事體方面,初步給學生提供一個《春江花月夜》評價仿文規范度與精準度的普遍量規。
今晚是少講多仿,明晚是步步為營,扎扎實實的把古詩詞讀寫框架建構起來。給師范生一個初步的概念工具,從而在以后的職業生涯中擁有一個透視古詩詞語篇的3d眼鏡。至于放大鏡,太陽鏡等這些個性化的東西,那基本是師范生以后走出大學校門工作歷練的事了。
具體打算是,明晚在漢語國際教育班寫作教學中,在評價仿寫《春江花月夜》時,盡量把這個語篇體裁分析框架細則化,問題化,固定化,從而變成一個結實的操作框架。
今晚漢本二班的教法課,開頭是先聽趙忠祥的配樂朗誦。然后出示了今晚三節課的進程和任務:首先,聽我念我的下水文。明確仿寫要求和仿寫程度。
然后,讓學生網上下載謄寫《春江花月夜》全文。再次,在仿寫中,通過扣扣群,及時給學生提供干國祥老師的精彩解讀。
最后,進入構思醞釀期。
仿完估計得折騰到第三節課了。得有一小段時間討論交流感受,我的闡釋與文本生成的四維框架講解要控制在10分鐘內。
框架講完,要并學生結合這次仿寫聯想中小學寫作教學應然狀態。我的期望是:希望師范生在這次高難度古詩仿寫中,體驗到閱讀與寫作教學盡量少講,如果要講,盡量提供能產出實在結果的闡釋。比如,關于體裁結構,語言特征,故事要素等結構性的東西。
課末交仿寫稿,作為一次課程作業。
在課末出現了一份這樣的仿寫。原因是沒有留意到我插播的10分鐘闡釋要領。且待該生按照四維框架修改過后,再做分析和比較。
最后一份仿寫稿。
下學之后,最后一個男生還沒有仿寫完。就等了他一二十分鐘寫完。師生二人走在雨霧蒙蒙的路上,他興奮的說:春江花月夜寫的太好了!其意境之美,其語句之酣暢,讓人幾乎模仿不來。如果,再給我多些時間,模仿的會更好。
肯定了他的仿寫心得之后,我淡淡的說,天下文章一大抄。很多古詩詞佳作,除了母題不用抄襲外,其意象,其意境,其章法,甚而其語句都是相互抄襲的。因此,才有了很多諸如松竹梅菊寓高潔,酒月江花離人愁,烏鴉燕子寄興衰之類的老掉牙的,龐大的古詩詞意象系統,或者叫做古詩詞文化符碼系統。
所不同的只是看誰抄襲的出人意料。抄的驚心動魄,也就是常說的點石成金,奪胎換骨。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種慣習,即特定體裁固定了下來。就如,寫永恒,生命主題,一定要寫大江,明月一樣,窮形畢貌,連篇累牘,就如《春江花月夜》,一個月字出現14次,一個江字出現12次……。也只有古詩詞能做到這個地步了。
而后人能津津樂道于這些重復形式,在于人類大腦中的天性:喜歡有韻律的重復。包括惜字如金的古詩詞。也就是說,這可能是人類童年的記憶在詩歌語言層面的反映吧。另一方面,可能是今日工業社會中,機器,手機,電腦等現代技術逐漸把人異化為技術的奴隸。出于本能,今人也就慢慢有了回歸文化原點,通過古詩詞的純樸與天然找回人性的渴求,傳統文化熱。
至于這些體裁特征,用肉眼卻只能看出一小部分。即押韻,重復,抒情等部分語言特征,更多的規則則蘊藏在語碼下面。再比如意象選擇與描述,意境營造的功力,以及語句回環往復的調遣技巧,只靠闡釋與欣賞是用處不大的。畢竟那是別人的功夫。
此時,模仿就可以作為一種深度文本闡釋和教材解讀介入進來了。就如戴著腳鐐跳舞,仿寫看似容易,實則充滿了無數看不見的條條框框。對語篇闡釋的精準性要求極高。比如,春江花月夜,如果你不能把握本文哀而不傷的男女相思情,仿寫時就極易讓金戈鐵馬等戰爭戍邊類意象亂入。或者,讓云鬢,酥肩,金歩搖等宮體詩香艷意象亂入。
在下水仿寫中,中小學名師同行解讀以及大學語文教學法老師概括的語篇體裁解讀框架也只是輔助。最關鍵的是下水仿寫生成,哪怕最爛,也是極有個人價值的高水平文本闡釋行為。
在模仿中,為了改寫和改編原作,不得不把分析的觸角延伸到每一個字上。調動自己大腦的直覺和體驗甚至積累的隱喻知識,去把握仿寫的要義。此時,仿寫已經接近于高效的精準闡釋了。因為一切所想到的文本闡釋可以在筆頭驗證。而這些所想到的無非是體裁。
此時,體裁就像一個把關人,面對一大堆有關文本闡釋的東西,它只會把符合當前體裁主題的語詞,意象,事件敘述視角等故事要素放進來。過濾掉那些濫化的闡釋部分。然后,用特定的語言特征和故事結構固定下來。
再然后,這些結構化的語境與文本配型方式就凝固為一套只有詩人們熟練掌握的文本生成規則與制度。而對于初學詩者,最要緊的是通過自學自悟或者老師教學,逐漸接近和跨過這個體裁門檻,從而得到更多的人生樂趣與生存意義。
就如《春江花月夜》,宮體詩的傳統使它脫離不了男女情愛相思的母題,春花江月的意象系統,以及游子望月思家,思女高樓望夫等充滿宮廷文人或者士大夫,失意文人等知識分子中產及其以上階層的行為慣習。
作者張若虛,作為這個話語階層中一員,所做的,也不過是在前輩同體裁語篇的意象疊加,語句翻新,意境開拓上,恰巧組合創新了。而暗地里卻是對此類體裁的嚴格遵守和偶然創新的結合。
仿寫經典古詩詞之所以刺激,可能就在于它能很好地平衡逐漸濫化的文本闡釋和感性的直覺隱喻思維,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古詩詞能構有效生成的生理學和社會學機制。
因此,古詩詞仿寫或者再生產,須要突出特定的體裁慣例規約,圍繞母題,借著一個結實的體擦闡釋與分析框架,編碼解碼。至于創新,是以后的事了。畢竟,觀千劍才能曉器,操千曲才能知音。
多仿,少闡釋,多下水體驗,是文本生成也是闡釋功力養成的重要途徑。在下水中,武裝一些文本闡釋樣例和理論框架武器,慢慢地訓練開去。即,結合名師案例,透過體裁四維闡釋理論框架,穿透文本紙面,望到語篇世界深層里的那個社會結構。同時,也積極發揮初學者自身的古詩詞直覺,自覺帶著特定的體裁規約腳鐐跳舞,多跳,終有破體創新的那個文本出現。那個時候,可能要有一批熱愛古詩詞的詩人要誕生了。
等待明晚的漢語國際教育師范生的《春江花月夜》模仿佳作出現。同時,也為12月份的散文教學做準備。名師案例擬以韓軍老師的《背影》和《老王》做輔助支架。
仿作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