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是一個人人都希望實現自我價值,都想成功的時代,“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口號不絕于耳。于是,成功學和成功人士的自傳便成為了暢銷書,而那些介紹失敗案例的書籍則很少有人問津。我們還喜歡把“失敗是成功之母”這樣的話掛在嘴邊,每當我們自己或者親友遭遇失敗的時候就會拿來出來寬慰受傷的心靈。
因為我們都認為別人成功的經驗和自己失敗的經驗可以為我們所用,可以讓我們通往成功,事實當真如此嗎?
我們先來看一個外科醫生做手術的例子。
“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是一個非常復雜難做的手術,一旦失敗就意味著病人的死亡。有人研究了6516例這個手術,看手術成敗給醫生帶來的影響,得出了以下結論:
——如果一個醫生手術失敗,他后繼的手術會更容易失敗,他的成功率將會一直下降;
——如果一個醫生手術成功,他后繼的手術會更容易成功,他的成功率將會上升;
——如果一個醫生手術失敗,他同事的手術成功率會提高,因為他們從他的失敗中吸取了教訓;
——如果一個醫生手術成功,對他的同事沒有任何影響。
從這個研究可以看出,別人的成功和自己的失敗不是我們的成功之母,別人的失敗和自己的成功才是我們的成功之母。
為什么會這樣呢?
有人解釋說我們面對自己成敗的解釋往往是按照“自我感覺良好”的方式進行。如果一個人成功了,在他給我們傳授成功經驗的時候往往會歸結為人的厲害,來彰顯他的與眾不同;如果我們失敗了,對那些在我們接受范圍內的小失敗或許我們還可以找找自己的原因,但是對于這種造成嚴重后果的失敗,從心理上我們就更傾向于從外部條件找原因,擺脫自己的責任。這就注定了成功者不會把客觀準確的經驗傳授給我們;而我們自己遭遇嚴重失敗時也根本就不會認真的總結什么教訓。
知道了這個道理,想要成功我們正確的做法應該是什么呢?
巴菲特的合伙人查理·芒格對于如何成功就有非常獨到的見解,他經常引用一個農夫諺語說:如果我知道自己會死在哪里,我就不去那里。只有研究了做哪些事情會導致犯錯,才能弄明白哪些事情自己不能做。解決任何一個問題的第一步,不是問自己怎樣做會成功,而是思考怎樣做才不會失敗。因此,正確的方法只能是從別人和自己的失敗中找到原因,避免自己在未來犯下相同的錯誤。
首先、從別人的失敗中發現坑
“歷史總是驚人的簡單相似”,這個說法用在那些失敗的案例上幾乎總是正確的。在我們以前或者在我們身邊總有一些人或公司重復著前人所犯的錯誤掉進了相同的坑里,這是多么可悲可嘆的事啊!
美國科技市場研究公司CB Insights通過分析101家科技創業公司的失敗案例,總結出了創業公司失敗的20大主要原因,其中名列前13位的原因有10%以上的破產企業都中了招。例如:
第1位:“沒有分析需求就貿然開發產品”,有42%的失敗創業公司出現過這個問題。
第2位:“融資燒完,無法獲得新融資”,有29%的失敗創業公司遇到了這個問題。
第3位:“團隊不行”,有23%的失敗創業公司缺少能夠指揮大局的人物。
第4位:“競爭力不足”,風險資本家、億萬富翁皮特-泰爾(Peter Thiel)建議創業公司一開始規避競爭,進入其他人沒有嘗試的領域。約19%的公司沒有這么做。
第5位:“定價/成本出現問題”,對于創業公司而言,產品定價不能過高,也不能過低,應當找到最適合的定價。遺憾的是,18%的公司沒有找到正確的定價。
第6位:“糟糕的產品”,17%的創業公司開發的產品很糟糕。
由此可見找到其他企業失敗的案例,仔細分析研究原因,時刻防止自己犯相同的錯誤對于企業的經營來說是多么的重要。對于我們個人的成長又何嘗不是這樣呢?
其次、從自己的失敗中發現坑
正如前面所說要從自己的失敗中總結教訓總是不容易的。德克薩斯大學的克里斯汀·奈弗(Kristin Neff)教授提出一個理論,說我們應該用“自我關懷”的方法來面對我們的失敗。所謂“自我關懷”,就是你看自己,應該跟看自己的一位好朋友一樣。具體的做法是如果我們犯了錯誤,首先,我們要鼓勵自己不讓自己失去信心;然后,要接受自己會犯錯誤的現實;最后,就是面對自己的錯誤。做到了這些我們才能從自己的錯誤中吸取教訓。
我們來看一下厲害的人是怎么面對自己的錯誤的。例如,巴菲特盡管非常善于從別人的失敗當中發現問題總結經驗,但是還是在1989年犯下了一個嚴重的錯誤。1989年伯克希爾公司購入價值3.58億美元的美國航空公司優先股。隨后美國航空公司開始萎縮,1994年底,伯克希爾將美國航空賬面的投資金額調降為8,950萬美元,當初一美元的投資等于僅剩下25美分的價值。雖然哈撒韋在美國航空上最終是實現盈利了結的,然而巴菲特還是在1994年股東信中把這筆投資評為“金牌錯誤”,他表示:“沒有人強迫我投資,同時也沒有人誤導我,完全要歸咎于我個人草率的分析,這挫敗是由于我們過于自大的心態,不論如何,這是一項重大的錯誤。”巴菲特認真總結了這次投資失敗的根本原因,從此對這些缺乏護城河的行業敬而遠之,再也沒有犯過類似的錯誤。
對于巴菲特這個級別的人來說,可能不怎么需要第一個步驟也就是鼓勵自己,因為他們是從來不會缺乏信心的,他們可能需要著重注意的是接受自己會犯錯和面對自己的錯誤這兩個步驟。最終他做到了,讓自己在這次重大失誤中獲得了寶貴的經驗,最終成就其股神的地位。對于我們這些普通人來說,一步步按照這個方法來做,也應該同樣能夠在自己的重大失誤中獲得成功的經驗。
在這里舉這個例子并不是鼓勵大家犯嚴重的錯誤,然后去獲取經驗。有的嚴重錯誤,一旦犯下說不定就會給我們個人或者公司帶來巨大的損失甚至破產。而且,剛剛說過犯小錯誤時我們更容易獲得經驗。那么有沒什么辦法可以讓我們盡量只犯小錯誤呢?還真有,那就是“試錯”的方法。例如,一個公司要推出新產品,在產品正式推向市場之前,就該先要搞個小范圍的測試,如果有問題馬上就可以總結改正,改到滿意為止,即使不能滿意選擇放棄損失也不會有多大。這個方法可以讓我們在不斷地嘗試中發現錯誤,然后不斷地改進,最終找到正確方向。
總之,每個人通往成功的路徑是不同的,所以成功是不能復制的,但是每個人成功路上的坑幾乎都是一樣的。如果我們多花點時間去發現那些坑,然后注意避開就更容易堅持到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