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什么?就簡單方面講,只是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
——葉圣陶
我曾問過我自己,如果可以,你希望寶寶養成的一條好習慣是什么?運動、誠信、堅持、勇敢、好學、勤勞、感恩、自省……都不是,這些至少都不是在我心里第一位的,包括運動。就我個人而言,我最需要的是“自律”——所以,我希望我的孩子首先養成自律的好習慣。
今天,先不談別的(自律是什么、自律的重要性……),只談如何培養孩子的自律,為孩子們今后的成長種下自律的種子。
首先,談自律,必須得給學生搭好腳手架,否則只會空談口號和理論,無法落實到行動上來,并沒有真正種下自律的種子。(雖然社會上一直很流行21天養成好習慣,我了解過,也實踐過,但是我并不認可,可能是因為我的理論、實踐沒有學到深處吧。新教育“每月一事”——養成一生好用的好習慣,我個人認為并不是要求每一位學生都養成書中實踐的好習慣,而更多的是種下一顆種子,種下可能性。)
如何搭好腳手架呢?我教過三年級的語文,但是我現在教數學。我知道三年級語文上冊要求學生寫日記。我準備以此為腳手架,動員學生樹立自己的“日記目標”。當然,我也會設置最低目標和最高目標,讓學生設計的目標在最低和最高之間。
其次,有了目標,后續必須得有跟進系統和程序。魏智淵魏老師在《高手教師》里寫道:“明確的規則、目標要內化為孩子的自覺,這需要一系列的動作:
1.從信號到反饋的跟進系統。
信號,主要表現在學生完成的日記的數量和質量。在這里,不得不借用魏書生魏老師的名句“慢一點,一天多一個字也行”。我自己關于這點的建議(反饋):自律也是有過程的:他律——自律再到他律——自律,和認識一樣是一個螺旋上升的復雜過程;(我個人認為,所有的習慣養成都是如此,也都要必須遵循認識的這一原則。那這樣的原則意味著什么呢?不要被事物假像所迷惑——看到孩子已經有進步了,或者說進步很大了,就已經代表養成“自律”的好習慣了,之后就不再管也不關注了。更或者說,孩子看不到進步、看不到自律的光芒,就直接放棄治療,認為無可救藥了……不要急,慢火才能熬出大補湯,孩子的變化是反復無常的,要積極樂觀看待)低要求,每天進步一點點;(魏書生要求每天多寫一個字,我感覺這個要求還是高了。我曾遇到過,哪怕是抄課文都不愿意抄的,更別說寫日記?至于溝通交流,學生是非暴力不合作,家長是直接放棄孩子……我,一個教師能怎么辦,課堂上盡量忍住不關注他(我感覺每次看他,他頭都會低的更低)課下下功夫……還好,將近期末,作文格上有字數了,最后期末作文還考了18分呢!我通過這個是想表達,低要求,個別學生真的必須降低自己的要求去接納孩子,去適應他能力所達到的目標。)時刻關注,積極肯定,發現閃光點(關于這一點,很多老師做的特別好的:在日記上做批語表情圖畫、每日表揚優秀者、每天在課堂上公開讀學生的文章、收集整理編冊、投稿發表……在此基礎上,更想提一點,請注意“時刻”。
2.解釋系統(儀式感、緊張感、界限感)。
我重點談談自己對儀式感的理解和做法:儀式感,這個真的必須得要。我初步打算的儀式感落實在開頭、過程、結尾三大處:1.“我的目標,我宣言”——請同學們依次站在講臺大聲向全班、全中國、全世界宣告自己的“目標”并最后集體宣告、拍合照、發文、發群;2.“我的目標,我堅持”——在閱讀課上,通過學習“年少的夢”“走一步,再走一步”等經典故事,閱讀繪本《大腳丫學芭蕾》、《艾瑪畫畫》、《犟龜》、《瑪修的夢》等故事,并事先組織學生演繹故事或繪本,在周一班會課上進行表演。然后,隆重表揚堅持寫日記的同學并授予獨特的稱號“犟龜”、“大腳丫”……最后,呼吁學生向獲獎同學學習、向繪本的角色學習、向經典故事學習,樹立自己的榜樣,我要堅持;(中間過程還會設計很多活動,促進自律的養成、自律種子的種下)3.“我的目標,我完成”——這是期末結束的儀式,目前預設的是邀請家長見證、展示學生成長記錄檔案、授予榮譽并呼吁將日記進行到底……
3.長期維護。
長期維護,是必須要做的,也是非常有效的措施。現在的生活、做事都太急了,但有些地方必須得慢下來、得長期維護。就自律好習慣的養成,如果真的能夠短而快速的養成,那世界上都是成功者。如何長期維護呢?除了上述之外,我在“新教育實驗《每月一事——養成一生有用的好習慣》”中學到一招:行為規范和名言警句——每天由學生依次抄寫到黑板的左右上角。當然,我也會和學生共生活,共同書寫日記并接受學生檢查監督。
? ? 最后,雖然是以“日記”為腳手架,但是我的實質是種下一顆“自律”的種子。在這個過程中,我不是語文老師,也不是日記檢查者,我對自己的定位是指揮者、是執行官(他律),然后是旁觀者(并不是要求每一位學生都必須養成自律的習慣,我們教師只能盡其所能幫助引導,讓其成為更好),最后是榜樣者,以自己為孩子樹立榜樣。當然,在這里,最最重要的是激發孩子自己自律的內驅力,種下自律的種子、開花……
2021年9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