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說到王僚的兒子慶忌去了鄭國衛國求援,這次要被刺殺的人就是慶忌。
“筋骨如鐵,萬夫莫當,手能接飛鳥,步能隔猛獸。”
就是傳說中的慶忌,此時的吳國雖然文有伍子胥,武有孫武,但慶忌實在是吳王闔閭的心頭大患。伍子胥又給闔閭推薦了一個人:要離。
在吳國朝堂之上,要離與吳王交談后,毛遂自薦,說是要去殺死慶忌,但慶忌的疑心很重,吳王擔心不能成功,于是要離出了個恐怖至極的主意:
叫吳王殺死他的妻兒,再斷他一臂,便可消除慶忌對我的疑心。
吳王不同意,說:”你幫我除掉敵人,我怎么能殺死你的妻兒呢?“要離回答道:”一個戰士,怎么可以享受家庭的溫暖呢?大王只需要在我回來之后厚葬他們就行了。”吳王很感動,同意了要離的要求。
于是第二天在朝堂上,上演了苦肉計:
吳王闔閭:“寡人觀看要離之力,還不如一個小兒,怎么能夠勝任討伐楚國的重任啊!況且我們吳國剛剛安定下來,怎么能隨意用兵打仗呢!”
要離說:“大王啊,您一點也不仁慈,伍子胥為您謀劃奪得了王位,平定了吳國,您難道不打算給伍子胥報仇雪恨了嗎?”
闔閭聞聽怒不可遏,令大殿上的武士把他推出去斷其右臂,然后投入監獄;又把他的妻子抓起來。吳國其他的大臣都不知道這件事的奧秘所在。
后來,伍子胥又設計讓要離越獄逃走,吳王再次震怒,下令殺死他的妻子,并焚燒、棄尸于鬧市。
要離到衛國去投奔慶忌。慶忌了解到要離是從吳國投奔他的,對他最初是無法信任的,后來看他的右臂真的斷了,并打聽到他的妻子也是被吳王闔閭所殺,并焚尸于市,就相信了他,用他為心腹,令他每日訓練士卒,修治舟艦,準備討伐吳國。
后來,公子慶忌率兵乘船伐吳,要離對慶忌說,你應該親自坐在戰艦的船頭,這樣既可以鼓舞士氣,又便于指揮船隊前進。
慶忌聽從了要離的建議,親自在船頭坐定,要離手執短矛在一旁侍立。
忽然江面刮來一陣怪風,要離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轉身立于上風,借風勢以矛刺中慶忌,短矛透入心窩,穿其后背而出。猛男慶忌握著矛倒提起要離,大笑說:“天下有如此勇士哉?乃敢加刃于我!”
左右的士兵都持戟要刺要離,慶忌搖手并告誡左右說:
“此天下之勇士也。勿殺,可縱之還吳,以旌其忠。”
說完,推開了要離,抽出了短矛,血流如注而死。
而要離也投江自盡,但被船上的人救了起來,要離卻笑著說:
“吾不愛室家性命,況于爵祿?”
說完,奪了從人的佩劍,自斷其足,又自刎而死。
要離是個很有爭議的人,這段刺殺以犧牲妻兒和斷手為計謀,確實是不擇手段的殘忍,已經遠離了人性。但也有史學家認為,慶忌的離世不但消除了吳國發展的不穩定因素,而且使當時百姓避免了顛沛流離的生活。要離刺殺慶忌順應了當時政治的發展,符合時代的要求,對于推動春秋時期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你認為呢?
“生擬入山隨李廣,死當穿冢近要離。一樽強醉南樓月,感慨長吟恐過悲。”——陸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