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匕首土花斑,兒女恩仇事等閑。他日與君論劍術,要離冢畔買青山。”
這是清朝王士禛所著《題尤展成新樂府》中寫戰國四大刺客之一要離的詩,“要離冢”多為文人墨客抒發壯烈豪情而為之,這位要離究竟有什么樣的故事,讓一眾文人如此對待?這還得從伍子胥推薦這個人說開去。
伍子胥相邀
伍子胥確實是人才,受王命找“幫手”子胥乃見要離曰:“吳王聞子高義,惟一臨之。”,什么內容不得而知,可是結果卻是已知的,那就是要離隨伍子胥覲見了吳王闔閭,要離究竟做什么的?伍子胥又從何得知要離的厲害?伍子胥在這方面顯然是有話語權的,當年為了幫助吳王闔閭除掉對手吳王僚,特地請得另外一名戰國四大刺客的專諸出手,結果自然是伍子胥幸薦人得當順利完成刺殺任務,其實要說起推薦要離,伍子胥回答吳王的答案是:臣昔嘗見曾折辱壯士椒丘欣也。
伍子胥認識的要離
要離懟人家椒丘欣,說的是東海勇士椒丘祈來吳國路過淮津渡口,有水怪作祟,一番爭斗不分勝負,自己反倒是傷了一只眼睛,還好意思出面丟人現眼?當時椒丘祈沒說什么,晚間時候要離讓家人大門開著,因為要離斷定椒丘祈回來尋仇,果不其然。
欣曰:"子辱我于大家之眾,一死也;歸不關閉,二死也;臥不守御,三死也。子有三死之過,欲無得怨。"
要離只是很淡定地用“三不該”予以回擊,結果是椒丘欣“吾之勇也,人莫敢眥占者,離乃加吾之上,此天下壯士也。”這番口舌之辯結果是要離勝利,也正因為此伍子胥覺得要離膽識過人,足以擔任刺殺任務。
覲見吳王,道出方案
吳王曰:"愿承宴而待焉。"
吳王闔閭見伍子胥如此推崇此人,愿意先見上一見,于是伍子胥奔走于要離居所,道明是吳王要召見,要離隨伍子胥一道進宮,問題來了,要離除了懟人之外真的能擔任刺客的角色?這是吳王見到要離后的疑問,因為站在他面前的要離,從頭到腳都看不出強悍的一面,要離見吳王似乎不甚滿意,也難怪,對比要離要刺殺的對象,感覺不是刺殺,而是去送死的,看看人家體格。
筋骨果勁,萬人莫當。走追奔獸,手接飛鳥,骨騰肉飛,拊膝數百里。
面對這樣的對手,吳王就是因為犯難,才有伍子胥舉薦的事情,可是舉薦的對象身材瘦小不說,還很單薄,臣細小無力,迎風則僵,負風則伏。要離承認身材上存在的不足,但是他道出了具體的刺殺方案。
負罪出奔,愿王戮臣妻子,斷臣右手,慶忌必信臣矣。
吳王一聽這也太狠了,為了讓被刺殺的慶忌相信自己,要離居然下血本,斷臂,殺妻,逃亡,聽得人心直顫,但是吳王闔閭最后還是認可了這個方案。
道明緣由,解決隱患
吳王闔閭為什么要讓伍子胥找人除掉慶忌,他是什么人?又有怎么樣的深仇?慶忌,也叫王子慶忌,他是吳王僚的兒子,公元前527年吳王夷昧去世(《左傳·昭公十五年》:十有五年,春,王正月,吳子夷末卒。)那么繼位人應該是其弟季札,可是季札不愿意就任吳王,那么就選擇了吳王夷昧的兒子也就是吳王僚繼位,但是闔閭(原稱公子光)卻不怎么認為,吳王壽夢(他爺爺)死后另外叔父均已經即位,既然他的叔父季札不愿意做吳王,那么應該是自己的父親即位,父親不在了,應該由自己即位才對,于是便有了伍子胥雇專諸殺吳王僚一事,而現在又頭疼的慶忌正是吳王僚的兒子,他擔心慶忌會為他父親報仇,那就先下手為強,此時的慶忌想殺掉卻不是太容易的事情,因為此時他人在衛國,在擴充勢力準備攻打吳國,原來這一切都是王位引發的。想解決掉這個麻煩,刺客無疑是上佳選擇,聽完要離的計劃,吳王闔閭以計行事。
要成功,先“發瘋”
要離的計劃終究還是實施了,妻子被殺不說,還被暴尸街頭,自己的右臂也被砍去,于是逃亡于慶忌所在的衛國,加入慶忌才是第一步,因為慶忌會做調查,只有等他查驗的結果出來后,要離才能有進一步動作,后證實要離的遭遇是屬實的,慶忌才安心在他的引導下發兵攻吳,
將渡江于中流,要離力微,坐與上風,因風勢以矛鉤其冠,順風而刺慶忌
要離的刺殺動作是成功的,可是慶忌的勇猛也不是他想的那么不堪一擊,被刺后的慶忌三捽其頭于水中,乃加于膝上。要說這時候慶忌如果要置要離于死地,是完全有可能的,況且周圍都是自己的人,按這樣的情形分析,要離死是肯定的,就看是被他淹死還是受到他手下的群毆了,但是慶忌沒有這么做,此是天下勇士。豈可一日而殺天下勇士二人哉?說要離是勇士,那么天下勇士二人哉?自然是指自己和要離,他被要離刺中心脈,無再活于世的可能,那又何必再殺掉要離呢?
可令還吳,以旌其忠。
這是慶忌給手下的命令,不要為難要離,在他身亡之后,他的手下確實執行了他的決定,要離憑借自己瘋狂的計劃,加上對手的仁慈換來了刺殺成功的結果。
功成身退,飲劍自刎
殺吾妻子,以事吾君,非仁也;為新君而殺故君之子,非義也。重其死,不貴無義。今吾貪生棄行,非義也。
除掉了慶忌,對于要離來說只是完成了一件任務,毫無成功后的喜悅,因為他認為自己不仁,不義,無臉存活于世,說完就投江,未能如愿,言訖遂投身于江,未絕,從者出之。隨行人員告訴他,回到吳國自然由高官厚祿等著他,要離乃自斷手足,伏劍而死。
總結:其實伍子胥引薦的專諸也好,要離也好,都是在幫吳王闔閭,事實上伍子胥的輔佐下,吳國的勢力已經開始顯現,作為政敵的慶忌自然是吳王執政的不安定因素,為了吳國的發展,百姓的安寧,吳王闔閭這么做,有一定的正向理由,而要離刺殺之所以能成功,《呂氏春秋》已經道明:“要離可謂不為賞動矣。故臨大利而不易其義,可謂廉矣。廉故不以貴富而忘其辱。”要離也因此成就了成語:壯士解腕(見《三國志·魏志·陳泰傳》)。
相關參考資料:
《呂氏春秋》
《吳氏春秋》
《左傳·昭公十五年》
《題尤展成新樂府》
《史記·卷三十一·吳太伯世家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