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今天是每天一篇文章的第28篇。
? ? 學習這詞來自論語《學而》,原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我記得小時候老師解的是:學了東西要經常復習和練習,是很快樂的。長大了以后,才明白這話啥意思。
? ? 也看過其他幾個版本對論語里這句話的解釋,其中有一個股市怪才也解過論語—纏中說禪的解釋,以及國學大師南懷瑾的解釋我最為認同。
? ? “學而時習之”,君子聞“圣人之道”、見“圣人之道”、“對照”“圣人”、在現實社會中不斷地“校對”,與天其時而天與其時,得乘天地之正氣而游六合,行成圣人之道,這樣,才能“不亦說乎”。
? ? 南師呢,他的解釋是這樣的:隨時隨地要有思想,隨時隨地要見習,隨時隨地要有體驗,隨時隨地要能夠反省,就是學問。開始做反省時也不容易,但慢慢有了進步,自有會心的興趣,就會“不亦說乎”而高興了。—-南懷瑾《論語別裁》。
? ? 兩個大師級的人物都會說到一個事:就是學了要在行動中不斷校對,不斷反省,光學不行,還得去做,光做不行,還得去反省校正。合起來才會悅。乘天地之正氣而游六合,那是說的身心合一,知行合一后的結果。那多爽。
? ? 我們行一社的大咖兵哥也說:沒有行動輸出的學習那是浪費時間。也說的是一個道理。去做了必然就會有反省,才會精進。
? ? 而我發現,很多人因為焦慮而學習,學完了明明道理很明白,但就是很難做到(包括我自己也會有)。比如說:想去做什么事,就去學,而他們對學的認知就是找個厲害的牛人一步一步教,然后自己就是學了。所以說看很多的學習群里都會說群主出干貨,干貨就是拿到了馬上就能去用,至于里面的原理,管它的,解決當下的問題就好了。
? ? 舉個例子,零售,我搞了十年的零售,最后總結出一個我自己的干貨:就是提升周轉效率。我每次把這句話分享給別人,很多人會問:干貨呢?干貨就是提升周轉效率啊。這句話包含的內容太多太多了,想想都能出書了,再舉例,既然是周轉效率,那就涉及供應效率,流轉效率,銷售效率,再來,供應效率又會怎么提升?你的零售供應機制是什么樣的?一大批貨訂給工廠,然后等生產,然后放倉庫等著賣?那就是這個簡單過程里哪個環節可以提升?一步一步挖下去,太多太多的方法等著我們去做?再來,劉強東為什么老說京東的模式比天貓先進?他不是說他們的效率比天貓高么?那為什么會這么說?其實仔細去想想,一定有你的答案。
? ? 貌似跑題了,其實沒有,這些問題背后都是大量的經歷和思考以后的結果,我想清楚這個問題后,很多事情豁然開朗,這就是悅乎,也許就是乘天地之正氣而游內合吧!
? ? 學習學習就是把不斷學到的知識在生活工作中用的過程,去比對,去反思,做是最為重要的環節,這會我又想起雕爺一句話,他說你想成為高手就必須無數次重復練習,每一次微小進步!多么精辟,你要求下一次要比前一次進步就會去比對,去反思,去找方法,然后無數次練習,不就學得牛逼了么?
? 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也!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