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我們長了一張嘴,而不是兩張嘴。
? ? ? 這就是想讓我們學會抉擇,什么時候用嘴吃飯,什么時候用嘴說話。
? ? ? ? 很多人會借我們的口說很多話,比如說,軍訓的時候,有人和教官說,我想當一個小隊長,訓練大家。然后教官找到我,問我說:“你想當小隊長,訓練大家?”我一臉懵圈,否定了老師的說法。但是教官不信我的話,在他看來,無風不起浪,要不然怎么可能會有人和他說這些呢!最終教官還是讓我當了小隊長,使得我很尷尬,丟盡了人,因為我當時普通話實在是太差了,我發出的一些指令很多人往往聽不懂。這讓我知道了很多話不是我們所說的,但我們要說很多話,結果就是我們應該少說話,至少要少說一些不應該說的話。
? ? ? ? 不置可否的是說話說的好了可以為你增光添彩,但說者有心,聽者無意,況且不同的人對不同的話語有著不同的認識和理解,你的話表達的意思和對方所理解的意思根本就不是一回事,這是其一。其二,你自己所思考的與自己語言表達的意思不一致也是引起歧義甚至矛盾的源頭。
? ? ? ? 談起說話,不能不提的就是謠言。我們總是不可避免的直接或者間接的傳播一些謠言,因為我們總是喜歡行駛我們的話語權。在別人眼里,不說話的人很容易被當成“啞巴”。謠言由愚者產生,而這些愚者還喜歡坐“專家號”,老是專家說這,專家說那,害得人們對真正專家說的話置若罔聞。
? ? ? ? 說到這,不禁想起了曾風靡一時的“搶鹽”事件,事后那些搶到一倉庫鹽的人們反思一下自己的做法也會忍俊不禁吧!可是仔細想一想,那些搶鹽的人固然做的不對,可是那些制造謠言和傳播謠言的人似乎更可恨,畢竟大部分的民眾對于謠言具有不可識別性。令人欣慰的是當時搶鹽事件始作俑者很快受到了應有的制裁。謠言不僅止于智,還止于治,最重要的止于知。而最重要的一條就要求我們博覽群書,豐富經歷與見識,具備識別謠言最起碼的素質,而不是隨波逐流,為謠言的傳播添磚加瓦。
? ? ? ? 比起謠言來說,輿論的壓力實在是有過之而無不及,輿論捆綁也常常會使人陷入尷尬的局面。好比說,你看到了公交車上有一個空座位,但是空座位旁邊站著一個孕婦,奇怪的是,她也不坐下,然后你就過去坐下了,孕婦用很奇怪的眼神看著你,好像說這個座位是我的,你為什么不和我打個招呼呢!最可怕的是,到了下一站又上來好多人,竊竊私語,對你評頭論足,說你沒有公德心,不給孕婦讓座位。你看著大家,張口解釋說,這個座位空了好幾站了,那個孕婦就是不坐下。但是沒人會相信你,人們覺得孕婦在這擁擠的車廂內,孕婦怎么可能不坐呢!而且孕婦也很無奈,她說自己暈車,站著是為了緩解公交車顛簸帶來的惡心和頭暈。你很無奈,心里委屈,但你的解釋在大眾的輿論壓力面前顯得是那么軟弱。于是乎你選擇了沉默。從此沉默的種子在心里發了芽,你覺得絕對的話少能引起不必要的麻煩,你看到了公交車上小偷行竊,默默地扭頭看向窗外,不再像以前大喊一聲:“你丫的敢偷東西。”
? ? ? ? 話少了,不代表你在公平與正義面前沉默。初生牛犢不怕虎,我們更不能逃避一些話題,路見不平一聲吼,吼出來的是浩然正氣,而絕不僅僅只是一句由詞語連接而成的簡單句子。
? ? ? ? 我們開始矛盾了,話多了不對,話少了也有毛病,我們如何能夠找到那個度量我們話多話少的尺子,怎么才能夠把話說明白,而不讓別人覺得你廢話真多。這需要智慧,需要我們認真的考量,審時度勢,因人而異,這才能在你復雜的交際圈里游刃有余,靜如止水。
? ? ? ? 話能成事,也能敗事,全看語言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