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肛腸外科 彭慧原創
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盆底治療專科(盆底中心)于2009年6月正式掛牌成立,由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與日本大腸肛門病中心-高野病院合作建立,是國內首家盆底疾病專業研究機構, 主要對由各種原因導致的慢性便秘、 大便失禁、 慢性盆底疼痛、 術后排便功能障礙、尿失禁、 產后盆底松弛等疾病進行診斷和治療,從而達到恢復盆底正常生理功能的目的。2016年被廣州市科協授予廣州市科普游自由行項目承擔單位。
主要診斷和治療項目包括:
1、 高分辨肛門直腸測壓
2、 高分辨食道胃測壓,食道24小時ph及阻抗監測
3、 尿動力檢查
4、 盆底肌電圖
5、 盆底肌電評估
6、 生物反饋訓練
7、 運動康復訓練
高分辨肛門直腸測壓,可通過256個傳感器連續采集到肛管括約肌各個方向的壓力值( 360度三維環繞測壓, 0.01S間隔連續數據采集) ,呈現三維空間壓力影像 ,對功能性便秘、大便失禁、先天性巨結腸有獨特的診斷意義,其對括約肌功能減弱的準確定位,對于診斷肛門外傷、肛管直腸術后肛門功能的評估意義尤其顯著。
高分辨食道胃測壓,適應癥
包括胃食管反流、 賁門失遲緩、胃底折疊術的術前術后評估、pH電極放置位置、非心源性胸痛、食管裂孔疝、吞咽困難等;
食道24小時ph及阻抗監測適應癥
包括燒心、 反酸、 胸痛、 吞咽困難、 打嗝、 惡心、 腹痛 ,以確定是否存在反流疾病的證據、患者的癥狀是否是由反流所引起的、是否出現食管高敏的現象。
尿動力檢查
包括自由尿流率測定、膀胱測壓和尿道測壓,主要用于評估膀胱及尿道功能,適應癥包括:前列腺增生、神經源性膀胱及尿失禁。
盆底肌電圖,當神經系統的一些疾病或損傷時,會導致盆腔臟器功能改變,包括排便功能障礙、大便失禁、粘膜脫垂、盆底疼痛等。當臨床評估顯示患者存在神經損傷的可能性時,可以采用神經生理學檢查來評估盆底肌及肛門括約肌的神經支配的完整性,包括肌電圖、神經傳導性研究(陰部神經終末運動潛伏期)以及骶神經反射
盆底肌電評估,通過電極從肌肉表面采集神經肌肉生物電信號,并將其記錄,放大,傳導和反饋,從而進行肌肉功能的量化評定,常用Glazer盆底表面肌電評估方法,可評估盆底各型肌纖維的張力、穩定性和賴疲勞性,主要用于評估產后婦女盆底肌功能
生物反饋訓練,應用生物工程技術、生物信息原理針對不同病人采用不同頻率電刺激及不同效果的生物反饋模式,喚醒被損傷的盆底神經肌肉,促進盆底血液循環,增加肌肉肌力和彈性,恢復盆底正常功能。主要治療疾病包括排便困難、大便失禁、粘膜脫垂、肛門疼痛墜脹、尿失禁、術后排便功能異常、性生活不滿意、無快感、性交痛、陰道痙攣。治療療程:
每天1次,10次一療程,持續治療3個療程,補充每天2次家庭訓練;
運動康復訓練
通過有針對性的對盆底肌肉進行訓練,從而達到輔助排便、減緩盆底墜脹、控制大小便的作用。
上班時間:周一至周五上午08:00-12:00,下午14:30-15:30
聯系電話:020-38601831
聯系地址:廣州市天河區員村二橫路26號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1號樓3樓盆底治療專科
彭慧
副教授、副主任醫師,外科學博士,碩士生導師
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肛腸外科副主任
【社會兼職】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大腸肛門病專業委員會青年委員兼秘書
中國醫師協會肛腸專業委員會醫師考核分會副主任委員
世界中聯肛腸病專業委員第三屆理事會理事
中國抗癌協會大腸癌專業委員會TEM(經肛直腸微創外科)學組委員
廣東省醫師協會胃腸外科學醫師工作委員會委員
廣東省臨床醫學學會華南名醫聯盟醫學專家會員
Europe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Techniques in coloproctology ? ?審稿專家
【醫療特長】
主攻肛腸良惡性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擅長盆底疾患、頑固性便秘、復雜性肛瘺、痔、肛裂及結、直腸良惡性腫瘤的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