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注意”
“注意”是什么?它有哪些特征和類型?它產生的原因是什么?它和意識之間又存在了什么樣的關系?它對我們的正常生活又有什么意義?本節將繼續以我們日常中的生活場景為例來進行講解。上一節我們以“睡眠”為場景,將“意識”的知識點融入其中,這一節我們將以“從醒來之后到吃早餐為場景”繼續講解“注意”這個知識點。
早上七點,刺耳的鈴聲飄蕩在孤寂的房間之中,雖然我們還聽不到,但與此同時,來自我們身體各部分的感覺信號,其中有一部分本能地沿著我們身體的感覺傳導通路,直接到達了我們大腦相應的皮層感覺區,這個速度非常快,使得我們在猝不及防的無意識狀態下感受到了這個世界的冰冷!另一部分則悄悄地從感覺通路上的側枝先進入了我們大腦的腦干網狀結構,然后由網狀結構釋放出一種沖擊性脈沖,并投射到我們大腦皮層的廣大區域,于是,我們不得不緩緩地睜開了雙眼,意識也開始慢慢覺醒,這個過程很短暫,又很漫長!(知識點-腦干網狀結構)
在睜開雙眼的一剎那,來自周圍環境的各種信息便不受我們意識地控制,進入了我們的大腦,并開始了自動化的加工,在這個短暫而又漫長的過程之中,“世界”忽略了我們的內心的哀嚎!強迫對我們進行了“洗腦”,它將自己的某些“個別特征”強行灌輸了給我們而感到沾沾自喜,“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知識點-前注意階段)
終于,我們不自覺地睜開了雙眼,模糊而又灰白的顏色習慣性地跳入了我們的視線,使得我們把內心的意識自動地指向了天花板,而“指向”的這個過程,我們是無意識的!于是,我們的注意力開始落在了天花板上,模糊的灰白開始變得清晰起來,視線也越來越集中!我們終于“意識”到了我們所“注意”的對象:“老舊的天花板!”(知識點—注意和意識密不可分)
我們就這樣靜靜地望著老舊的天花板,沒有任何目的,整個過程也不需要任何的意志力,我們輕輕地轉動了視線,發現灰白的天花板中有一塊巴掌大小的水漬(刺激物的新異性),此時,我們的內心不起任何波瀾,因為這太常見了,除非是一大片區域的水漬(刺激物的強度),才會讓我們更加注意,如果此時天花板的皮正在一塊塊的掉落,恐怕我們就得把全部的注意力放在這上面,或許還可以向老板請個假,理由就是天花板塌了,掉落下來的皮擦傷了我們的內心!(知識點—不隨意注意)
由于只是巴掌大小的水漬,我們的視線飛快地越過了它,來到了天花板的旮旯角,在這里有三條互相垂直的線相交于一點,初看似乎是凹進去的,可過了一會,又似乎是凸出來的,我們的注意力在這里不斷的動搖,好像出現了幻覺一般,真是太不可思議了!(知識點-注意動搖)
開心地玩耍了一會,便覺得無聊了起來,于是我們的視線又回到了正上方,呆呆地看著天花板,很想再繼續睡一會,但一想到要上班,內心又開始復雜起來,此時,我們的注意力雖然在天花板上,但內心卻想著另外的事,雖然別人可以通過我們的外部表現判斷我們注意力的方向,但卻無法知曉我們所注意的內容!(知識點-注意的外部表現)
此時此刻,我們大部分的意識都指向了工作上的事,而忽略了周圍的環境。(注意的指向性),因為迫于生活上的壓力,內心早已不堪重負,因此我們變得更加緊張起來(注意的集中性),雖然我們想要更好的生活,但卻沒有能力去實現,而只能在自我水平之上改進現有的工作。(知識點-注意的特點)
這是一個令我們感到痛苦的思想過程,不僅需要有明確的目的,還需要我們在意志上進行努力,有必要的時候我們還得寫個備忘錄來經常性地進行自我提醒,并排除一切外在干擾才能完成。(知識點-隨意注意)
然而,就算是痛苦過了,也不見得有效,因為我們的工作目的本身并不是很明確,這就導致我們注意的目的也不是很明確,因此這種注意不見的能夠維持下去!(知識點-隨意對注意目的的依從性)
假如,我們有幸地從事了所熱愛的工作,那我們將會繼續維持這種注意力!但是,這種機會又有多少呢?我們又何來的勇氣放棄現在的工作?理想很是豐滿,但現實卻很殘酷,兒時的夢想,就讓它繼續埋葬在我們的內心深處吧!(知識點-隨意注意對興趣的依從性)
殘酷的現實讓我們不得不繼續從事當前的工作,不僅僅是因為害怕失去,更是因為我們已有的經驗限制了放飛自我的可能性!在熟悉的工作上,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可以讓我們不必耗費太多的注意力就可以完成任務,甚至可以不假思索的自動完成!而如果我們進入一個陌生的行業從事陌生的工作,那么毫無經驗的我們就必須要讓意識高度集中,才能夠維持我們的注意力!從這方面看來,我們不僅僅是因為害怕失去,更是因為我們不想耗費太多的精力。安安穩穩,按部就班地工作,既是我們可以拿來炫耀的資本,也是我們無法面對的另外一個自我!(知識點-隨意注意對知識經驗的依從性)
雖然此刻我們還躺在床上,時間也只是過了一個剎那,但內心的狀態早已是跌宕起伏,最終,我們還是屈服于現實,多年的磨練早已擦亮了我們的內心,堅毅的品格像一只巨大的手將我們拉回了現實,飄蕩的意識又指向了我們的當前的工作,我們的注意也重新回到了正軌!(知識點-隨意注意對人格的依從性)
想了這么多,最終我們還是無奈地起身,開始穿上最近剛買的衣服,雖說這件衣服的價格不貴,但也是一個大眾品牌,還是我們自己喜歡的那款類型,至于為什么會選這件衣服,全是因為我們從各種媒體上或者從他人身上看到了“完美的自己”(目標—啟動刺激),剛好又在購物軟件上看到了它(目標重復啟動條件-探測刺激),才買了下來(正啟動效應)。
當我們看到衣服上寫著看不懂的英文字母時(目標-探測刺激),我們的又停了下來,努力回憶著英文字母的含義,因為在我們的意識之中,似乎有映像存在(忽略的字母-啟動刺激),回憶了很久,也無法確定其中的含義,因為我們在剛剛看到這個英文字母的時候,需要一個注意過程來區分兩者各自出現的時間,當區分能力下降的時候,就會影響我們對英文字母的識別。這個識別的過程令我們感到有點煩躁,有一種想抽自己嘴巴子的沖動,但是不管有沒有結果,我們已經決定不要在這上面浪費時間了!(知識點-負啟動效應)
于是,我們急匆匆地穿好衣服,正準備與工作大干一場地時候,窗外傳來了喇叭的聲音,對于這些,我們早已司空見慣,因此忽略了它。(知識點-選擇性注意)
還記得剛剛搬來住的時候,這里發生的每一樣事物都令我們感到新鮮,生活也增添了不少樂趣!窗外的喇叭聲,小孩子的哭叫聲,都會讓我們會忽略掉當前的對象,轉而去注意這些事物,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里的一切漸漸變得熟悉起來,我們也開始習慣了周圍的一切,注意力也就不再轉移,生活也開始變得單調起來,工作的壓力如同懸在頭上的寶劍,讓我們自顧不暇!到底是因為生活忽略了我們,還是因為我們忽略了生活?(知識點-朝向反射)
因為時間的緊迫性,我們不得不繼續將注意力保持在穿衣服這件事上,雖然穿衣服的動作已經練習了無數次,但要穿得得體,還得花費一定心思!因為“得體”這個概念很不好把握,想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這項作業,我們就得在這段規定的時間內一直保持著我們的注意力。(知識點-持續性注意)
為了趕時間,我們一邊穿好衣服,一邊穿上鞋子,雖然有點難度,但我們卻不得不這么做,由于日復一日的訓練,我們已經可以把注意分配到穿衣和穿鞋兩個不同的活動中去,同時去完成它們。(知識點-分配性注意)
我們一邊穿好衣服和鞋子,一邊來到洗漱臺,隨手拿起新買的牙膏握在手里,但我們卻絲毫不在意這支牙膏的樣式與新舊程度,因為不管它是新的還是舊的,對于我們來說,都是一樣的效果,因此,這支牙膏大部分有關特征的信息在經過各種感覺通道進入我們的神經系統時,已經被一個過濾機制給過濾掉了,在我們的腦海中,只留下了少部分信息,“它就是一支牙膏而已!”。(知識點-過濾器理論-布羅德本特)
我們胡亂地將牙膏從中間往上面擠壓,這個動作我們已經習慣了無數次,沒有什么好擔心的,然而就在牙膏擠出來的那一刻,我們大腦中的邊緣系統里面有一位調皮的孩子“注意神經元”,就開始撒歡起來,警告我們不要擠多了,牙膏也是錢!因此在“注意神經元”的作用之下,我們對牙膏的長度實現了精準的選擇!也因此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費。(知識點-邊緣系統)
我們好不容易擠完了牙膏,也拿起了杯子,卻在無意之中瞥見了鏡中的自己:無神的眼睛,亂糟糟的頭發,滿臉的油光,雖然不是很好看,但起碼看起來活得像個人樣!雖然我們已經不太注意自己的容貌如何,但也并非是毫不在乎,因為這些信息的激活閥限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和生活的壓力越來越高,而且它們的刺激對我們已經沒有太大的意義,因此這些信息在經過各種感覺通道進入我們的神經系統時,已經被過濾掉了大部分!(知識點-衰減理論-特瑞斯曼)
我們來不及欣賞鏡中的自己,就打開了水龍頭,接滿水開始了刷牙的過程,有時候我們刷到一半,發現杯中的水已經不夠用,于是又打開水龍頭繼續將水裝滿,而在這個過程中,為了節省時間,我們并沒有停止手中刷牙的動作,此時我們已經把注意力同時分配到兩個不同的活動中來,假如我們還想洗頭的話,就有點困難了,因為我們的注意力就好像資源一般,同一時間段進行的活動越多,每個活動所分到的資源就越少,當然,如果不是特別急的話,我們大概率是不會去這么做的!(知識點-認知資源理論)
我們一邊往杯中裝水一邊刷牙,稍微感到有點困難的是左手的動作,而我們右手刷牙的動作會感到非常輕松,因為這個動作我們已經重復了無數次,它不需要消耗我們太多的注意力,并且整個刷牙的過程也是自動化進行的,也不會影響到我們左手的動作。但是左手的動作是需要受到我們意識控制的,并且需要消耗我們較多的注意力,假設我們專門抽出時間來往復練習左手這個動作,那么在達到一定的熟練程度后,它也會變得跟右手一般,但是,我們也不會無聊到這種地步!(知識點-雙加工理論-謝夫林)
我們好不容易刷完了牙,便急匆匆地扯下已經發黃的洗臉帕,然后將水龍頭打開,也顧不得水的溫度如何,就開始了整個洗臉的過程,就算是曾經令我們瘋狂的“洗面奶”,我們也很久沒有去碰過它了!此時我們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對抗生活的壓力之中。我們可以選擇將發黃的洗臉帕洗干凈,也可以選擇調好水的溫度,更可以選擇用洗面奶來洗臉,但是它們的重要性并沒有引起我們的具體反應!我們的注意力只選擇了最重要的反應,雖然這些重要的反應似乎看起來對我們很重要,但實際上,我們靜下心來想想,它到底有沒有那么重要呢?(知識點-后期選擇理論-諾曼)
洗臉對于我們來說,并不顯得那么重要,那么吃早餐呢?或許對于大部分人來說,吃早餐只不過是填飽肚子而已,至于吃得怎么樣并不關心!然而“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倘若我們能把早餐做的很美味,也是一件可以感到非常快樂的事情!然而,想要把早餐做的很美味,不僅僅靠的是經驗,更需要我們自覺主動地去做,去研究其中的原理,然而對于我們來說,做早餐只是迫于生活的無奈。我們雖然經過長期的練習,已經不需要意志的努力去注意每一個環節,但是假如沒有一顆熱愛之心,我們也無法長期地持續下去,因為我們總是在埋怨生活,埋怨世界的不公平!(知識點-隨意后注意)
埋怨雖然一直在繼續,但生活依然還是要過!我們呆呆地看著眼前的早餐,除了能夠看見它以外,就只知道它還能夠填飽我們的肚子!于是我們便不顧形象地大口吃了起來,臉上也露出了匆忙的表情!我們不僅忽略掉了早餐的味道,還忽略掉了吃早餐的本來意義,更是放棄了對幸福的反應,我們只是急匆匆地“嚼”完了早餐!,便自以為掙脫了當前前的牢籠,而后一股腦地鉆進了更大的囚牢之中!(知識點-多階段選擇理論-約翰斯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