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曉勤教授《中小學數學課例研究與教師專業發展》的講座,我認真聽了兩遍,認真地對課例研究對課堂的影響進行了分析。做為幼兒老師,每天的教學都體現在游戲中,盡量讓孩子們自己去探究,今天汪教授的數學課也可以這樣生動而有趣味,我都想去教數學了想法了。課例研究確實能體現老師的內功,所以我會努力提高自身的課例研究的能力,使我的的課堂更加吸引孩子,培養他們濃厚的學習興趣。
課例研究行動是以行動教育為引領,以教師為主體,以教學問題為主題,從觀察要點著眼,以觀察和反思為手段,以互動對話課堂思想方法的教學研究。教師在教學引入課例教學,課堂便教活了,教學素養也提升了。
課例研究的優勢在于,課例來自于課堂,其研究有較強的實用性,對教師的自我反思也是最為直接有效的研究形式。課例是課堂教學中的案例,具有其特殊性,通過個案的研究,探尋課堂教學的普遍性規律,以達到提升教師對課堂教學的理解和反思能力,從而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由此可見,課例研究對于教師專業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充分認識課例研究的地位和作用,對于教師隊伍建設來說存在著深遠的意義,對于急需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來說也存在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課例研究的主要形式
課例研究對于學校來說,就是同伴互助式的校本教研活動,運用觀察、記錄、分析、反思等手段,通過選題、選課、設計、實施與記錄、課后討論、撰寫課例研究報告的過程對課堂教學進行研究的活動。課例研究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沒有什么統一的標準,也沒有好差之分,關鍵是研究的需要而定。采取多種形式的課例研究,能夠使教師保持對課例研究的新鮮度,有利于調動教師的參與積極性,提升課例研究對于學校來說,就是同伴互助式的校本教研活動,運用觀察、記錄、分析、反思等手段,通過選題、選課、設計、實施與記錄、課后討論、撰寫課例研究報告的過程對課堂教學進行研究的活動。課例研究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沒有什么統一的標準,也沒有好差之分,關鍵是研究的需要而定。采取多種形式的課例研究,能夠使教師保持對課例研究的新鮮度,有利于調動教師的參與積極性,提升課例研究的質量和效果。
1、多人一課式。指在同一個教研組或備課組內的多位教師同上一節課,在各自獨立備課的基礎上,開展相互觀課比較研討中相互學習,共同改進措施,制定解決問題的方案,達到共同提高教學能力的目的。
2、多人異課式。指在同一個教研組或備課組內圍繞著共同的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確立不同課型或內容的課題,在各自獨立備課的基礎上,開展相互聽評課活動,交流各自解決問題的效果,并共同制定出解決問題的方案,達到共同提高課堂效率的目的。
3、一課多輪式。指一位教師在備課組的共同幫助下,在不同班級上同一節課。每上一次課之后,備課組內開展聽評課活動,分析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不斷調整課堂教學設計,不斷完善教學設計和實施方案,使上課教師與參與教師在不斷改進教學模式的過程形成學習共同體,實現共同發展。
4、互助式。在同一個教研組內互助指導式的研討活動,一人上課,其他人進行細致分工,明確每個人的聽課任務,從不同的角度去評價上課教師的課堂教學效果。課后進行討論,針對不同角度對上課教師進行點評,指出優點和不足。這種方式針對性較強,比較適合年青教師或者課堂教學中存在問題較多教師課堂教學的診斷與指導。
5、邀請式。上課教師主動邀請同組內教師或者名師專家聽課,共同研討課堂教學或者科研課題的研討活動。教師首先制定出研究的主題和上課的內容,并向相關教師或專家發出邀請,聽課教師或者專家提前了解研討的相關內容和上課內容,聽課后開展針對性的評價和指導。邀請式研討是教師處于較為積極主動的地位,利于教師專業的自主發展。6、反思式。教師自主發展的最高階段,實現由被動式發展轉變為主動式發展。教師確立研究的主題和上課的內容,在精心準備的基礎上,全程錄制課堂教學過程,課后自己反復觀看,開展自我剖析。或者課后也可以邀請有經驗教師或者專家共同觀看錄像,并對課堂教學行為進行深入的分析,不斷規范課堂教學行為,提高實施教學方案的能力。
二、課例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1、主題不明確。課例研究的起點在于要有明確的研究主題,在開展課例研究的的時候,主題不明確,為了研究而研究的現象較為普遍。領導對此也不甚明確,不知道明確的主題對于課例研究的重要性,只是一味地要求各教研組開展課例研究,不注意每一次課例研究重點要解決什么問題。由于主題不明確,造成教師在參與中出現了盲目性,研究的效果大打折扣,課例研究更多的時候是在完成上級部門布置的任務,為了研究而研究的情況也會經常性出現。課例研究結束以后,課堂教學依然如故,沒有得到絲毫改變,教師的研究意思和反思能力都沒能得到很好的提升。主題來源于學校課堂教學中存在的普遍問題,急需要解決的問題,圍繞著明確的主題開展的課例研究,不僅有利于提高研究的效果和品質,而且教師之間也能形成研究的共同體。
2、課前準備不充分。充分的課前準備是課例研究效果的重要保障。當各備課組或教研組接到課例研究的任務時,組長把出課人確定后,就不再開展其他的準備工作,所有的工作只落在了出課教師的身上。正因為如此,許多教師不愿意參與課例研究,特別是不愿意出課,這樣的研究價值相對低,而且容易成為大家討論的對象,也容易受到領導的批評。課例研究的價值就在于研究的過程,只有抓住了研究的過程才能體現出課例研究的最大意義,教師在參與中才能有所收獲,能夠形成研究的共同體,實現教師專業的發展。課前準備在確定研究的主題之后,應該確定課題和研究的方案,并集體備課的基礎上進行教學設計,并在不斷教學實施中總結經驗,分析出問題癥結所在,并有針對性地制定措施,并在最后的展示課中體現其研究的效果。課前的準備如此重要,直接影響著課例研究的質量,但學校的領導卻不重視過程性研究,只關注了最后展示的效果,造成了出課教師壓力過大,也出現了有的教師在活動中投機取巧,課例研究的作用和意義沒能充分體現出來。
3、研討流于形式和停留在表層。課例反映的是教學改進的過程,其過程中會出現許多值得研討的問題和內容,如這節課好在哪里,存在的問題解決的如果,如何進行了準備和研究,如何體現了集體的參與,還存在著哪些需要解決的問題等等。而目前,學校在開展課后研討時,往往顧及出課教師的自尊心,只說好的不說缺點,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假繁榮現象比較普遍,有的想說一些問題,但分析的不到位,反而傷害了教師的研究積極性。還有一種比較嚴重的現象是,領導完全把持了話語權,造成了領導一個人在說,參與的教師都成了啞吧,這完全違背了課例研究的主旨。課例研究中應該想辦法讓參與的位,反而傷害了教師的研究積極性。還有一種比較嚴重的現象是,領導完全把持了話語權,造成了領導一個人在說,參與的教師都成了啞吧,這完全違背了課例研究的主旨。課例研究中應該想辦法讓參與的教師都能有機會發表自己的意見或想法,在說的過程中教師會不自覺地反思著自己的課堂教學,這樣的不自覺的反思行為多了,就會成為自覺的反思行為,最終實現教師專業的自主發展。
4、撰寫課例中缺乏深入分析。課例研討結束以后,由出課教師開始撰寫課例,這是對課例研究過程的全面總結和提升的過程,也是為后續的研究留下寶貴的資料的重要環節。許多出課教師在撰寫課例的時候,往往與課堂實錄混淆,只注重了對過程的詳細描述,而忽略了對過程中出現的閃光點和問題的分析和整理,雖然對研究的過程很清晰,但對研究的價值和意義卻不甚了了,缺乏深入分析的課例也失去了重要的研究資料價值。
5、不注重課例研究成果的運用。課例研究的最終目的是解決課堂教學中存在的關鍵問題,也為今后同一學科教學中避免類似問題的再次出現。而實際情況是,課例研究開展的轟轟烈烈,活動后的上課依然如故的情況比較普遍。去年曾研討解決過的問題,今年的課堂教學中依然存在著,出現這種現象的重要因素是,學校開展研討之后,沒能夠及時把研究的成果運用于課堂教學中,沒有能夠在同一學科教師中進行深入的推廣和運用。在課例研究中,對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重復性研究、重復性研討的情況還是較為普遍的,不僅費時費力,同時也容易造成課例研究的形式化。中進行深入的推廣和運用。在課例研究中,對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重復性研究、重復性研討的情況還是較為普遍的,不僅費時費力,同時也容易造成課例研究的形式化。
三、課例研究在教師專業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課程改革以來,提倡教師在研究的狀態下工作,走研訓一體化之路是實現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必然選擇。課例研究的出現,正迎合了教師心理發展的需求,受到了廣大一線教師的熱烈歡迎,許多教師培訓活動中也在借用課例研究的模式,提高了培訓的實效性,得到了教育界人士的認可。學校的領導們也逐漸認識到課例研究的重要性,都在積極探索適合本校教師專業發展的課例研究形式,取得了不小的成績,這也是我們這一地區應該認真學習的地方。
1、激發教師讀書熱情,主動尋求發展。教師不讀書已成為不是什么秘密,學校也正在成為文化的沙漠。“文化關懷是校本教研的血脈,思想引領是校本教研的靈魂。”學校的文化建設首先就要引導教師讀書,使讀書成為教師的一種生活習慣。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一個人的精神成長史,想讓學生讀書,首先教師就要讀書。課例研究的過程中,教師經常遇到研究的困惑,感受到教育理論的不足,迫使教師主動尋求答案和解決問題的辦法,讀書成為了教師重要的選擇。這也是教師在課例研究過程中,從被動參與者逐漸轉變為主動參與者的過程,讀書就是教師主動參與教育教學研究的最為重要的體現。教師的學習更多是實踐化的、情境化的,有時是悟性的知識,而課例研究為教師學習創造了理論與實踐碰撞的空間,也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的“知行合一”的精髓。
⒉培養教師合作能力,形成研究共同體。學校的發展離不開合作,教學的發展也離不開合作,教師的發展更是如此。課例研究使各教研組或備課組易于形成研究的共同體,在共同研究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過程中,激發教師合作的愿望,使得被動合作轉變為主動合作,在合作中共同提高教學能力,特別是通過合作成功解決了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時,教師之間會產生強烈的認同感,形成良好的合作文化。教師只有在合作中才能快速成長,避免走許多的彎路,只有成功的合作才有可能出現成功的課例研究活動。學科的發展必須依靠全體學科教師的共同努力,將科研與教研緊密結合在一起,在課例研究中發現的有價值的問題確立為科研課題,逐步把教師引向研究的道路上去,教師在專業知識和實踐知識的碰撞、思辨,然后互相磨合、消融,最后尋求平衡,找到最佳的教學方法,達到改進課堂的目的。
3、理念轉化和行為的有效途徑。新課程改革開放以來,教師大量接觸了最新的教育理念,如以學生為本、雙主體教學理論、自主探究式教學、課堂思維量等等,但大部分教師只是把理論掛在嘴上,上課依然沒能擺脫以往的教學模式和教學行為習慣。通過課例教學,使教學在實踐中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從而有意識的去嘗試著改變教學方法,在反思中嘗試,嘗試中理解,理解中深化,最終實現教師教學行為的轉變。理念只有在行為中體現出來,才是真正的認識和接受,也就是說,理念的轉變只能通過行為的變化才能體現出來。通過課例教學,使教學在實踐中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從而有意識的去嘗試著改變教學方法,在反思中嘗試,嘗試中理解,理解中深化,最終實現教師教學行為的轉變。理念只有在行為中體現出來,才是真正的認識和接受,也就是說,理念的轉變只能通過行為的變化才能體現出來。
4、構建精細化教研制度,促成有效教研的形成。學校內的教研活動主要形式就是開展聽評課活動,這樣的教研形式已經有了較長的歷史,因為其實踐性比較強,深受教師們的歡迎。新時期如何讓以往的聽評課活動煥發出新的活力是每一個業務領導思考的問題。課例研究的開展使得傳統的教研形式得到了改進,更加完善化。以往更注重的是結果,而現在更注重的是過程,同時也關注了研究結果的后期延伸,放大了活動的影響力和作用,使教師在參與課例研究中得到全面的發展。如活動結束后要撰寫課例或者相關的反思和隨筆,都是研究活動延伸的重要體現,在活動的延伸中教師不僅全面的總結和思考研究的過程與成果,同時對自己的思想也是一次總結和提升的過程,教師在心靈上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洗禮。
課例研究是一種教師所擅長的、基于實踐性情境的反思性研究。通過成功的課例研究活動,學校每學期解決一些問題,培養一些教師,帶動教研組發展,那么不需要太長的時間,教師們就會養成教學中研究,研究中教學的良好工作習慣,將帶動整個課堂教學的改變。在課例研究中,教師用自己最善長的研究方法,結成研究共同體,對課堂教學進行深入的分析,不斷改進課堂教學模式,從而滿足心里上的發展需要,實現著精神的滿足。
教師通過課例研究不斷豐富自己的理論,為自己的教育教學尋找有力的支撐,這樣就知道自己為什么這么做,怎樣才能做的很好。課例研究是促進教師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有效途徑,優化教學策略,讓教師成為研究者。尋幸福根源,走研究之路,促教師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