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6年11月開始,我接觸吟誦,并且每天都跟從嘉靜老師學習一些吟誦篇目,剛開始我學習了《大學》《中庸》《千家詩》等篇目,為什么會先學這些篇目,而沒有學習《三字經(jīng)》《千字文》之類的文章呢?
南懷瑾在《談兒童經(jīng)典教育》中談到:因為《大學》、《中庸》《孟子》《論語》的文章,代表了中國上古齊魯?shù)奈幕狈降奈幕}R魯大地是中國文化真正的重鎮(zhèn)。東漢以后齊魯文化屬儒家文化,文字非常美,文章有氣勢,而每個字都不浪費,且態(tài)度很文雅,背了以后,慢慢會啟發(fā)人的思想,這就是齊魯文化的特點。這些文章一背下來以后,開始考試們也不大講解,所以我當時有一點懂了,等我長大了,人生的經(jīng)驗多了,背出來以后,就能啟發(fā)很多思想,很多道理。
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我越來越喜歡這種學習古詩文的方法。比如在學習《大學》和《千家詩》的過程中,我們每周有不同的任務,先聽老師的范讀音頻,然后跟老師學習吟誦,一周下來要錄制自己的音頻,老師給你點評,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糾正,多加訓練。在學習的過程中,讓我也體會到古詩文的魅力。
其實,在古代,尤其是魏晉以后,凡詩文都可以吟誦,徐健順研究得出,古代文人都會吟誦,唱和酬答,教育學習,借用吟誦。明清兩朝,吟誦尤為發(fā)達。
顧憲成說: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這里的聲就是指吟誦的聲音。清代中葉,桐城派創(chuàng)古文吟誦法,倡導“因聲求氣”,后來,曾國藩繼承了這一學習古文的方法。
那么,吟誦是怎么消失的呢?
古代的吟誦主要通過教育系統(tǒng),也就是私塾和公學傳承,主要以私塾為主。
1905年清朝廢除科舉考試,私塾受到打擊,吟誦也沒有之前盛行。到了民國時期,新學堂盛行。漸漸地,私塾消亡,新學堂已基本沒有吟誦。
到了20世紀20年代,西方話劇大力傳播,西方的朗誦全面引進中國。建國以后,吟誦不再進入課堂,朗誦漸漸深入人心。
這樣的局面讓人擔憂。
幸運的是,一個偶然的機會,在王老師的堅持下,我們的吟誦社群開始了,每天老師都讓班長發(fā)送嘉靜老師吟誦的音頻,第一天讓我們先聽,不看原文,第二天第三天看著原文聽音頻,第四天、第五天、第六天開始跟著吟誦,第七天準備錄制屬于自己的吟誦音頻。
就這樣,我堅持了一周又一周,漸漸地,有時候我在家做家務,突然嘴里冒出幾句:“古木陰中系短篷,杖籬扶我過墻東。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旁邊的小孩睜大眼睛望著我,過一會兒開心地笑起來。
張先生剛開始很排斥我練習吟誦,有時候到周末交作業(yè)了,冬天,很冷,我怕打擾到他和小孩休息,只能跑到車庫偷偷錄制音頻。有一天,我在看書,突然張先生也哼起了“云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時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閑學少年。”聲音渾厚,曲調(diào)抑揚頓挫。看來我的堅持也潛移默化地影響了身邊的人。
這是一個好現(xiàn)象。
這學期我們學習了很多唐詩宋詞,有些比較難懂。比如李商隱的《錦瑟》,這是一首朦朧詩,因為多處用典,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理解這首詩。有人說這是一首“愛情詩”,是李商隱寫給令狐楚家一個叫“錦瑟”的女孩的愛情詩;由有人說李商隱睹物思人,想起已故妻子,故寫下這首“悼亡詩”;還有人說,中間四句詩與瑟的適、怨、清、和四種聲情相合,是一首描寫音樂的“詠物詩”;更有人認為,李商隱一生夾在牛李兩黨的斗爭中,這是一首感傷自己的詩歌。
雖然這是一首佳作,然而又是不好講解的一篇難詩。于是我把典故和四種理解講給學生,讓他們結(jié)合李商隱的一生軌跡,把這首詩譜成曲,用自己比較擅長的曲調(diào)吟唱出來,沒想到有些同學的表現(xiàn)讓我很感動,比如高一十一班的王志貞同學,她用《女兒情》的調(diào)子把這首詩唱出來,曲調(diào)、意境都很符合愛情說,再配上這位同學的深情演繹,讓《錦瑟》成為經(jīng)典中的經(jīng)典。還有一些同學用自己喜歡的曲調(diào)吟誦這首詩,把它理解為自我感傷的詩了。其他同學都聽得入迷,都想跟上一起唱。頓時,課堂變得精彩極了!
學生在吟誦中表現(xiàn)出他們獨特的感受和深刻的體會,并且吟誦時要把自己的全部熱情傾注到古詩中,以情運氣,以情帶聲,用聲傳情,把飽含深情的書面文字變?yōu)橛猩Φ恼Z言。聽的同學也隨著音樂的起伏變化,激蕩著他們的情懷,陶冶著他們的性情,在高尚的精神享受中,在生動的美感愉悅中,精神境界得到升華。
就這樣,吟誦讓古代詩歌和現(xiàn)代音樂完美地結(jié)合在一起,既繼承了傳統(tǒng)文化,又結(jié)合時代元素創(chuàng)新,使傳統(tǒng)文化大放異彩!讓我們的學生愛上古詩詞,愛上古典文化,愛上吟誦!
如果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動動您的大拇指,點贊、關(guān)注或者贊賞,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