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周發了《氫氣球落下》,在微博大概有1000條評論+轉發,我一條都沒看。
真的,一條都沒看。連續三天不去看消息中心。安慰支持鼓勵我不需要,遇見說話難聽和好為人師的我肯定不高興,索性別過臉不看消息。
難過的日子早就過去了,只難過了那么一兩天,很快就輕松活潑起來,天啦終于結束了,這一切終于結束了,以后有機會遇到更有趣的人,做更好玩的事,而休假和旅行就這么活生生地放在面前,怎么想都心花怒放。
我知道這么說,一定有人會跳出來讓我想想投資人的心情。
是這樣的,2014年底我把蟬游記49%的股權賣給了攜程,換了價值幾百萬人民幣的攜程股權,但我堅持要做氫氣球的時候,這筆股權清零了,只發了6.2萬人民幣現金。所以交接氫氣球的時候我說“燒掉幾百萬真不好意思”,對方半開玩笑地說“不不不那是燒你自己的錢”。
氫氣球燒掉的錢,的確比我放棄的股權還少,想了想就沒那么不好意思了。
今年上半年拉過一次數據,蟬小隊創造的內容(游記/口袋攻略/旅行榜單/經典行程),在攜程移動端的目的地頁面,大約占一半點擊量。作為內容提供商,攜程對蟬游記的投資是劃算的。至于氫氣球的遺產,我們待會兒再說。創業的確失敗了,但既沒有讓投資人吃虧,也創造了實實在在的價值,核心成員還拿到了一些現金,只是沒達到我自己的預期,別人對我的預期。以及我的個人收入遠不及同期大公司的收入,在我這個level的“互聯網資深從業人員”里,深深懷疑自己的資產墊底。
一個傲嬌的窮逼。
管他的,下周我就去臺灣看臺妹了。這是人生中第一次單獨旅行,一想起來就興奮得不得了。我這種出門在外就變得蠢萌蠢萌的人,去那么遠的地方單獨旅行,媽呀,又害怕又激動。
還有10月的直島旅行計劃,10月的PS VR計劃以及一大票PS游戲計劃,最新的玩票產品計劃,11月第一次看(陳粒的)演唱會,人生新篇章徐徐拉開。為什么要一直困在旅行市場里受折磨呢?
有個機會放下,那也是頂好的事情。你們知道最糟糕的是什么嗎?是融資還沒有花光,產品不死不活又找不到出路,團隊也沒精打采地耗著。走吧,對不起投資人,走不了。干吧,找不到方向,干不下去。從一開始創業我就特別怕陷入這種情況,要死就插我一刀,別關死囚牢。
走咯!
2、
最近通過一些私人渠道,得知螞蜂窩2016年的毛收入(不是GMV)在3個億以上。我還知道它的營收構成,盈利妥妥的,但具體的構成不能公開講。
這件事證明,“游記→攻略→電商”這條路是走得通的,只是我沒走通。一直以來總有人噴我方向不正確,不正確你妹。2010-2014年之前的攻略窗口開放(我2012年創業),趁那時快速把流量和品牌做起來,然后夯實結構化數據,再從2014年開始轉旅行電商,恰好彌補攻略窗口關閉的損失。人家螞蜂窩每一步都踏準了,我沒踏準。
沒抓住時間窗口的原因,第一我在網易是產品官僚,從創業開始才下一線,創業初期的個人能力不夠強;第二資本也不喜歡我,十幾億投給旅行社區和電商,單款競品同期能拿大幾千萬到上億,而我只拿了1000多萬人民幣。這兩樣疊加起來,浪費了一年多,時間窗口就這么錯過了。最后投向旅行社區和電商的十幾億打了水漂,而旅行攻略終于有人跑通了,贏家卻不是我。
這周我跟萊拉復盤,說其實是有一種可能性活下來的,我作為產品經理太執著于“產品驅動”,太著迷“獨特的產品設計”,錯過了機會。
如果在2013年的時候,開個微信服務號,不做內容,做旅行資料庫服務。
然后做氫氣球里的旅行榜單(UI交互與內容1比1復制),花一年半時間鋪全目的地;再加上氫氣球的經典行程,口袋攻略的精簡版本。用戶在服務號里輸入目的地名稱,就返回這些數據;也可以訂閱目的地,自動推送攻略與游記。
然后做氫氣球行程編輯器的精簡版,同樣是收藏地點自動生成行程,編輯功能更弱一點。
然后做電商,通過用戶行程精準推薦攜程的商品,門票玩樂酒店自由行。這個本來是氫氣球計劃里很重要的一部分,因為跟攜程接口太慢(對接很多部門,大公司你懂的),直到掛掉,也只上線了很小一部分。
然后做視頻,也就是氫氣球原本的PGC視頻計劃,通過視頻包裝提升品牌價值,增強用戶黏性,賣出去更多攜程的商品。
如果3年前,我主打微信服務號而不是APP,一是團隊能壓縮到15人左右,一年運營費用不到500萬;二是抓住公眾號崛起的風口,極低成本吸過來幾百萬粉。而用戶輸入目的地名稱,立刻返回精簡又優秀的旅行攻略,正好迎合了攻略市場下行,但用戶依然需要攻略的趨勢。最后精準分發攜程的旅行商品,從攻略到購買形成閉環。
沒這么做,主要原因是“其實,我是一個產品經理”,覺得公眾號不夠酷。我自己在微博上也說,只想做“只有我能想得出來的產品”。這個特質在市場機會稀缺的時候“可能還好”,在市場機會相對較多的時候,它會干擾我的判斷,放過好的機會去做很酷,但機會不大的產品。
介就是命。
3、
剛才提到氫氣球的遺產。這個遺產是什么呢,它其實是我的PGC視頻計劃。
蟬小隊花了3個月時間,從零學習如何拍攝和剪輯景點視頻,目的地視頻,商品視頻。這里邊有獨特的規律,并不是肯花錢找專業團隊就能搞定。
旅行視頻追求的效果不是畫面的美感,而是“建立用戶印象”。怎樣才能為一個景點,一次活動,一個目的地,一件旅行商品,用30秒到90秒時間,快速建立清晰準確的用戶印象?這事很不容易。如果直接找專業團隊,反而有可能陷在他們過去的經驗里,不能柔軟地適應新的規則。
除了為旅行視頻定制新套路之外,拍攝制作的效率也很重要。按我的估算,蟬小隊拍完亞洲和歐洲熱門的景點和活動,30秒短視頻的平均制作成本是2000-2500元,包括工資/拍攝/剪輯/差旅費用。效果請參考下面的url:
從零基礎做到上面這些視頻的效果,蟬小隊只用了3個月,給我們更多時間,當然能做得更好。這些經驗我打算全部移交給攜程,他們不要,說沒人感興趣。那就算了,我繼續掖著。
4、
很早很早之前,我寫了篇文章叫《冷啟動》,里邊提到一種神奇的算法,可以精準找出來“正在旅行中”的微博用戶,精準到什么程度呢?負責任地講,95%以上。我靠這套算法抓取了幾百萬目標用戶,然后用機器人對話來推廣蟬游記,完成冷啟動。
在文章末尾我寫道,哪一天我不再做旅行了,就公開算法造福大家。
說話算話。
這套算法的關鍵是四個字:“兩次命中”。
首先,為每個目的地建立一個知名景點庫。
當用戶5天內發布的微博中,至少2條提到同一個目的地的入庫景點,我就認為他正在旅行中。
說穿了是不是簡單到哭出來?
還有很多附屬規則。比如說,國內用戶常居的旅行城市是不能抓的,比如杭州和西安,但西藏和麗江可以。又比如說,還要建立一個黑名單,把“凡爾賽花園”這種拿國外景點來裝逼的樓盤名稱給過濾掉,人工建黑名單花了我很多很多時間。
類似的過濾規則有十幾道,十幾道啊十幾道。調試到最后能做到95%的準確率,判斷誰誰誰正在旅行中——當然是中長途旅行目的地,恰好和蟬游記的定位一致。
唉唉,我覺得自己真是一個好人,很少藏私,什么都講。從我文章中受益的人,以后我需要你們幫助的時候,一定要輕撫自己的良心。
5、
之前不是說我最近特別輕松活潑嘛。
再也不用端著了,雖然平時也沒怎么端著,但現在更加原形畢露。
比如微信好友刪到130多人,VC全刪了,特別開心。
比如有人帶話說,誰誰誰想跟你認識一下,微信上拉個群?
答:我不想認識他。
比如有人把我拉進微信臨時群,說“我就是來挖你的”。
答:“概率為0。”然后我就退群了。
又比如有人帶話說:有個產品妹子很仰慕你,微信上拉個群?
答:她胸大嗎。
呃,好像還可以。
答:Dcup以下恕不接待。
你說我還是一個老板,一個創業者的時候,怎么可能這樣跟人說話?
可我就是喜歡這樣說話嘛。我他媽才沒有40歲呢,我心態28好不好。
話雖如此說,一位不知道胸大不大,也不知道長什么樣的姑娘還是加到我微信了,還準備約咖啡。因為她的來信特別有趣,我喜歡和有趣的人交往。遇見這樣的人比臉美的,胸大的概率更低得多。
話雖如此說,我好像很多年沒跟Ecup以上說過話了呀。夏天已經過去了,姑娘們的裙擺越來越長,而領口越來越高,心里甚是惆悵。
6、
接下來,我有很多計劃,多到溢出來。
我想做新的玩票產品,一款社交恐懼癥也能暢玩的社交產品。
我想重啟產品眾測計劃,以前對“豌豆莢一覽”搞過,效果特別好,然后用“產品眾測”這個點做自己的公眾號。
我想試試看,有沒有可能摸索出一種方法來培訓新手產品經理。
我想寫小說,色情小說,或者互聯網題材的奇幻小說。
我想不停地旅行。
我想不停地玩主機游戲。
我想堅持健身,練出至少2塊腹肌來。
我想學習VR方面的知識。
我還想啟動新的創業,不甘心對命運認輸。
“在我一生的青銅時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
所有的可能性在眼前像畫卷一樣展開,卻不可能每一樣都選到。尤其是,我既想再次創業,又害怕它會占滿我的時間,把別的美好的可能性都擠掉。
至少下周的臺灣旅行是真真實實的。
聲音軟軟的臺妹也是真真實實的。
無法排遣的孤獨感也是真真實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