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之心
——《古文觀止》讀書筆記33
本周閱讀《顏斶說齊王》和《馮諼客孟嘗君》他們
20200809——20200815
古代有一個特殊的群體“士”,他們士社會文化、藝術的創造者和傳承者,同時很多也是國家政治的參與者。但是他們參與政治的形式也是不同的,有的是直接參與,有的是間接以納諫或者臨時相助等形式參與。無論何種方式,這些人幾乎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有為國為民的大志。他們在做事時很少考慮個人利益,大多都是為國家為百姓著想,作為客卿的至少會為自己的主人著想。
顏斶,是齊國的隱士,當被齊宣王召見的時候,大王讓他過去,可是他卻說讓大王過去。如此大膽地跟齊宣王對話,這可是有殺頭的危險的。旁邊的大臣都責備他,齊宣王當然也是“忿然作色”。顏斶這樣做就是一個目的,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告訴齊宣王究竟是“王者貴乎?士貴乎?”為此顏斶例舉了秦國進攻齊國時,下令保護柳下惠的墳墓和懸賞齊王的頭顱的價格對比,說明了“士貴君輕”的道理。齊宣王非常感動,愿意給顏斶當弟子,并且給他非常豐厚的獎賞:“食必太牢,出必乘車,妻子衣服麗都。”但是顏斶游說齊王的目的已經達到了,他沒有被這些高官厚祿所誘惑,瀟灑的離開了。“歸真返璞,則終身不辱。”顏斶作為古代的士的代表,可以為了國家利益而來,但是卻不因高官厚祿而動心,這就是“士之心”,為國為民的“志”。
馮諼作為孟嘗君養的士,也有其與眾不同之處。剛到孟嘗君處,他說自己沒有任何才能,也沒有任何愛好,而且吃飯時頓頓要好吃的,出門要車坐,還要孟嘗君為他養家。當孟嘗君要找人去薛地收債時,馮諼就出馬了。這時我們似乎才明白馮諼之前那樣做純粹是炒作。馮諼到了薛地收債之后,竟然把債券都燒了。回來后孟嘗君問原因,馮諼回答說為孟嘗君買回來他最需要的東西——民心。這次的買賣還真是賺大了,后來孟嘗君被齊王趕走回到薛地時,老百姓在一百多里地之外扶老攜幼迎接他。馮諼還建議孟嘗君要狡兔三窟,才使得孟嘗君能夠在齊國做丞相十幾年都沒有遭受一點災禍,這都是馮諼的功勞。這也間接穩定了齊國的政局,使得老百姓免遭戰亂之苦。這就是馮諼的“士之心”,為主人為民的“志”。
“士”作為特殊的群體,他們都渴望建功立業,他們都有著遠大的志向,正如曾子所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尤其是在春秋戰國那樣一個特殊的年代,很多的士都在為國家為人民盡著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