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秦以連橫說秦
讀到中間,才覺悟,原來蘇秦就是那個錐刺股的讀書人。一個讀書人想要博取功名,讀書進諫是一條路。有人賞識,便平步青云。然而,這一路并不容易,很可能家人都不支持。但最諷刺的就是前后家人態度的對比,放在今日,也覺得悲涼。
司馬錯論伐楚
張儀的主張與司馬錯的相比,明顯考慮得不那么周全。
欲富國者,務廣其地;欲強兵者,勿富其民;欲王者,務博其德。三資者備,而王隨之矣。
我們個人自身呢?是不是也應該不斷充實自己,提升自己然后再想著戰勝別人這些事兒呢?
明顯的讀這兩篇的時候,速度快了很多。
范雎說秦王
范雎要對秦王說的話,必然會得罪很多人。所以,再說這些諫言之前,必然會多加探視,以確保秦王的真心。唯有這樣,才敢脫口。
做人有些時候確實該多些謹慎,像極了愛情。
鄒忌諷齊王納諫
鄒忌從自身出發,談及一個國家。一個人如果沒有自知之明,就很容易陷入自滿自傲的情緒中。一家之內,便如此,更何況一國呢?
很多實話,哪怕是朋友,在你沉淪其中的時候,也不會給你潑冷水。這是人之常情。而我們在下關鍵的決定的時候,要有清醒的意志。想到所有的可能性,哪怕最壞的那種,你也能承受。
該是自己經歷的,也許注定逃不過。接受現狀,努力更好吧。
顏斶說齊王
不所求便坦坦蕩蕩。君子也。返璞歸真。
但真不明白,既然如此,為什么還要面見君王呢?難道真的無所求嗎?
馮煖客孟嘗君
馮煖不夸耀自己多有才能,但能提前為孟嘗君種下福報。在孟嘗君得意之時,沒有什么是需要馮煖去做的。但孟嘗君有危難,第一個沖出來為他解憂的也是他。狡兔三窟,為孟嘗君以后的仕途奠定基礎,馮煖這個人,不簡單。
想到如今的獵頭和高管,不就是如此的關系。彼此成就?又有點不一樣。
趙威后問齊使
民貴君輕,愛民重才,這思想先進呀!真是杰出的女政治家,高瞻遠矚。
莊辛論幸臣
用多個例子指出,無論是多大的人物,都不應該過于自滿,要有憂患意識,勵精圖治才不至于最后落去他人的陷阱。
居安思危,人在順境的時候更應該多努力。時時提醒自己提升自己,而不是懶散頹廢。
真是忠言逆耳。
觸龍說趙太后
至今讀來,仍覺感動!
魯仲連義不帝秦
魯仲連給出什么理由,讓趙、魏放棄對秦稱帝以保全自身的想法呢?
概括起來就是秦無德,想稱帝,你巴結他,他也不會好好對你。當他的仆役,不如保存自己的尊嚴。再說都是千盛之國,沒必要屈從。
討好者,不會獲得他人尊重的。
魯共公擇言
魯共公這一段祝酒詞,實在是難得。人貴有自知之明,身為王侯而能居安思危,勸諫他人也勸諫自己,不可貪圖美酒、美味、美女和美景,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