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一位優秀的門客—馮諼客孟嘗君
國策
馮諼是戰國后期齊國齊宣王、齊閔王等國君時期的大臣、國相,中學課本上也有學過這篇文章,馮諼喜歡彈劍而歌,通過這種獨特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訴求。
馮諼可謂伴生窮困,貧乏不能自存,于是請人祝孟嘗君,愿寄食于門下,但是孟嘗君要問問這個食客有什么好的地方,更重要的,有什么能力,在得知馮諼,既無好,也無能后,換了普通人思維,肯定是拒不接受,孟嘗雖然好客,但也不能是人就要、讓他混進來白吃。不過,還是說人家是孟嘗君,不是普通人,依然接收下來,留作門下食客。
不過,左右的人以為孟嘗君瞧不起他,就不給他什么好食物吃,只是一些粗劣的食品,過了一段,馮諼就要彈劍而歌了,長鋏歸來乎,食無魚,左右人告訴孟嘗,孟嘗說,就給他食魚客的待遇,好吃好喝伺候著,看他有何話可說。
馮諼吃上魚了,消停了一段,后來又彈鋏而歌,長鋏歸來乎,出無車,意思是又要出入配車,光走路還不行,要有車,孟嘗也同意,給他配上車,看他有何話說,配上車,馮諼就得意了,按著劍,乘著車,走親訪友,說,孟嘗君把我當做貴賓!
后有頃,就是后來不久,馮諼又遇到難事了,這次是彈劍、鋏而歌曰,前幾次不是彈劍,就是彈鋏,這次是既彈劍、又彈鋏,二重奏,估計更好聽、更引人注目,歌曰,無以為家,家里有接濟不上了,孟嘗君就派人給他母親送吃的、用的,反正無論是馮諼的哪樣請求,都有人反映給孟嘗君,孟嘗君都盡可能予以滿足。這是孟嘗君有意加厚馮諼嗎,不是,從后文孟嘗君不知馮諼是誰就可以知道,那么,孟嘗君對馮諼的幫助應該是沒有私心的。
孟嘗的封地是薛地,他在薛地放了一些款,大概像現在的高利貸,一些債款到期了,他發布文告,看門下哪個客人懂得會計,能為他去薛地收債。馮諼就在文告上寫上,我能,而且署上“馮諼”的名字,孟嘗君經過了解,才知道這個人就是那個唱“長鋏歸來乎”的門客,自覺慚愧,連他名字都沒記住,,于是請他來見,向他致歉。
馮諼準備好衣物、車馬,臨行前問孟嘗,債收完了,要買點什么回來嗎,孟嘗說,你看我家里缺點什么,馮諼就抓住孟嘗的這句話,去薛地為孟嘗辦了一件大事,以報答孟嘗的無緣大慈之心。
馮諼在薛地,召集起欠債的民眾,將債務一筆筆核對清楚,然后又將收上來的債款全部返還給大家,并將欠款契約燒毀,并假托這是孟嘗君的命令,民眾見此舉,無不歡呼,稱呼萬歲。馮諼的這個做法,正是為孟嘗君買回了家中最缺的東西,道義、人心。
然后,馮諼還有更聰明之處,他辦完收債市義的事情後,飛馬趕回齊國,第二天早上就來見孟嘗君,為何要這么快,為了防止日久生變,回來后,及時告知孟嘗君,他之所以將債款退還、契約燒毀,是為君買義,掌握住話語權,孟嘗雖然一時不解,但后來不久,效果就應驗了。
齊國國君齊湣王,以不敢用先王之臣為由,將孟嘗遣至封地薛邑,離薛地還有百里,當地的人民就扶老攜幼,在道路兩天迎接孟嘗一整天,孟嘗回頭跟馮諼說,你一年前幫我在薛邑買的道義,我看見了!
馮諼為孟嘗辦了這樣的事,并不驕傲,而是審時度勢,告訴孟嘗,這只是我為您鑿的一窟,俗語說,狡兔三窟,請讓我再為您鑿好剩下的兩窟,馮諼一切都在掌握中。
于是帶著孟嘗給他的千金黃金、百輛馬車,來西邊游說梁王,也就是魏惠王,惠王將魏國都城由安邑遷至河南大梁(今開封)后,改國號為梁,跟梁王說,齊國將大臣孟嘗君驅逐到諸侯間,如果誰能首先迎接孟嘗君,那么一定能使富國強兵。
梁王深以為是,虛出上位,也就是空出最高的丞相之位,而將原來的丞相調整為上將軍,又派人帶著千金黃金、百輛車駕來迎接孟嘗君,而這時馮諼又是迅速地、趕在梁王使節之前回到薛地,告訴孟嘗君,千金黃金、百輛車駕是很貴重的聘禮了,齊國應該知道這些事情了。
孟嘗君當然不能接受梁王的聘禮,而是堅決推辭不去。這時,齊國才知道,君臣恐懼啊,趕緊派太傅帶著黃金、四匹馬拉的彩車來請孟嘗回國,說,寡人(齊閔王)算不得什么,但是請顧念先王的宗廟,暫時回到齊國,治理萬民。這樣一來,馮諼為孟嘗君準備的第二窟就好了,那么還有一窟,更妙。請齊王授予宗廟祭祀的禮器,在薛地建立宗廟,這樣區區薛地成了宗廟重地,不敢輕動,于是孟嘗君可以暫時高枕而樂了。在馮諼輔助孟嘗君的期間,孟嘗君沒有纖介之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