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頗有些奇女子,至今讓人津津樂道。這里面有才女有美女,命運或喜劇,或悲劇,卻都一樣精彩紛呈。
曾經(jīng)有一段時間很喜歡張愛玲的文字,聰明,卻不乏刻薄,像林黛玉。愛她的欲其生,恨她的欲其死,大概也是因為文字中透露出的那種孤高自許目無下塵吧?她筆下的那些男男女女,在愛情里斤斤計較,在婚姻里生不如死,讓人嘆息一個將人性看得如此清楚的女人,為何會在現(xiàn)實的愛情中傷痕累累。看似理性,對于愛情卻全無心計,低至塵埃里,還要拼了命地開出花來,只為那個人懂得她。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因為愛著,所以終生以一種溫柔的心情守口如瓶。
張愛玲于胡蘭成,一直是我想不通的愛與戀。
每每想起這位當年的美女作家,總會想起她那張微仰著頭、面色冷凝的舊照片,略燙過的蓬松的發(fā),合身妖嬈的旗袍,勾勒出的是一個喊著“出名要趁早”卻內(nèi)心落寞的人兒。她的感情世界太空洞太蒼白,什么家國之痛,什么民生疾苦,于她而言太遙遠,她全不關(guān)心,她只想有個人懂她,愛她,于千萬人之中相遇了,彼此道一聲:你來了?對她也就足夠了。亂世中的張愛玲,要的并不多,只是當她將畢生醞釀的愛情傾注到那個人身上時,她便輸了。
前半生的她活得太張揚太感性,后半生的她就只能獨自咀嚼孤獨之苦,老死異國它鄉(xiāng),就像——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而林徽因呢,卻是另一類女子。讀過她幾首詩,才力雖不及張愛玲,卻充滿靈氣和熱情。對她來說,文學從來只是消遣,從來不需要傾注太多心血。她的聰明,更多的體現(xiàn)在她懂得理性地選擇,她選擇建筑作為自己一生的事業(yè),她選擇梁思成作為自己一生的伴侶。時間證明,她沒有選錯。也許,這就是她和張愛玲的不同。
看照片,林徽因容貌清麗婉約,似乎比張愛玲更加林黛玉,骨子里卻理智平和,懂得愛與婚姻的本質(zhì)是適合,而不是流星激烈碰撞之后的迅速劃落。也許,在青春年少的歲月,她也曾偏激叛逆,但是最終她選擇了最適合的那條路最適合的那個人。
林徽因的愛情觀很現(xiàn)實,人生觀卻很理想主義,你看她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不顧肺病之痛,跋涉于荒山野道,四處搜尋遺存的古建筑,繪圖,測量,記錄,為中國保留了最珍貴的資料,病榻上還在為北京古城墻老胡同的命運上書據(jù)理力爭,若沒有一份超越小我的拳拳之心,誰能做到?
張愛玲讓人憐,林徽因則令人敬。
張愛玲的一生是天上傳奇,弦斷之后,終成絕響。林徽因的一生如俗世話本,風輕云淡,卻能魅惑眾生。
無事時,想起這兩人,依然唏噓,依然迷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