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前我是生病患者,婚后我是醫生家屬。角色的轉變帶來的思考。
圖片發自簡書App
? ? 而今日我卻更加理解醫患關系的終究原因,因為我是醫生的家屬。有一個小朋友大概十三四歲,腹部疼痛住進醫院,按照正常的步驟進行排查,進一步檢查治療,晚上八點左右,由于嘔吐造成休克,立即進行搶救,正常情況半小時沒有心跳,醫生會宣部死亡,但醫生一直沒放棄搶救,一個小時后家屬漸漸接受了事實,可隨后令人意想不到的結局,小朋友心跳恢復了,家屬隨即轉入更高一級醫院。作為一個普通群眾,聽到這樣的故事,真的覺得奇跡發生,小朋友命不該絕,可隨后先生告訴我,他可能再也醒不來了,我沉默了許久,問家屬鬧嗎?我想我的潛意識是這樣的,所有我們無法接受的事實,都轉嫁到醫生身上,因為我們覺得他們不該死亡,醫生沒有盡到救活的責任,可先生說不是所有人都能夠救活,這句話多么殘酷,是我們無法承受的生命之痛。
圖片發自簡書App
我的先生是普通的外科醫生,常常需要做手術值夜班,沒有辦法按時吃飯睡覺,但他依舊熱愛他的工作,擁有著強烈的成就感,而醫生的家屬呢?每個醫生醫術水平不一,但普遍的醫生都是高職稱,至少能夠符合國家的要求,能對得起醫生的稱呼。不過由于經驗程度不同,專家也許針對病理能夠迅速診斷,而普通醫生卻需要檢查排除等方法,從而導致不同的結果。醫生非常能體諒患者家屬的情緒,但患者家屬也不能無所顧忌,連醫生最起碼的尊重都不給。急診科醫生這部劇,相對真實的表達了醫生的工作。婚前,我作為生病的患者,各種抱怨對醫院的不滿,看病難看病貴看病臉色難看,可是,現在我深刻體會醫生的不易,他們每天身體疲勞心里疲勞,超負荷工作,難免情緒會有失控的時候,而我,醫生的家屬,永遠不要指望他,不要等他吃飯,等他睡覺,這是不是有點半喪偶性婚姻,確是我人生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