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日學校有安排六校聯誼活動,第一天數學,今日是語文。數學也很認真聽,為即將開課做準備。
語文共5節課,課時為40分鐘。聽了前三節,后兩節因事沒聽,但后來聽老師點評,略知所講內容。本次聽課最大感觸為教學目標的設立。
縱觀5節課的教案,總結教學目標如下:
底段:
1、認識生字、詞。
2、正確流利朗讀課文。
3、寫字規范。
高段:
1、識新詞。
2、了解寫法。
3、遷移寫法。
看教案中的教學設計,大多如此。在聽課中老師們所授內容皆不處于此,這并無錯,在目前階段教學的主要目標還是此。邊聽邊思考,這樣的教學目標總感覺少了些什么,難道語文課就這么學嗎?為了幾個生字、生詞,這樣安排是否脫離了語文課的最核心目標?帶著思考,后來下午第三節點評課時,點評老師說出了答案:語文課的目標應該是育人的,語文老師應該是有情懷的。
是呀,如果連語文老師都失去了情懷,那教出來的學生又如何有情懷,家國天下如何愛?
聽《臨死前的嚴監生》這課,老師注重的是圍繞著課文,學習生字詞,品讀嚴監生臨死前的動作和神態語句,了解寫法,然后再遷移寫法。可是,這節課的真正目標是什么呢?我想,應該是要告訴學生,我們不能做這樣的吝嗇鬼。然后再告訴他們正確的財富觀:“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財散則民聚”,《大學》有一句話非常重要,“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這些都是中國傳統幾千年來的經典名言,也是我們建立正確的財富觀重要的知道原則。如果沒有這樣大格局,我們教出來的孩子必然就只會考試,就只會斤斤計較,因為格局不夠大。
再者,從新課程背景下教師的角色轉變談談:
在教學過程中實現的轉變:
1: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強調以學生的為中心。教師不能總是滿堂灌,教案設計得很好,環環相扣,老師在課堂上很忙碌,走上走下,說得激情澎湃,可是下面的學生卻面無表情,這樣的學習并非高效。
2:由重模式轉變為重個性,提倡個性教學。因材施教,是教學過程轉變的重要實施,對于優等生,教師不用講太多他自己都會了。可是對于后進生,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一對一教學,也就是因材施教。
二:教師自身的轉變
1:由課堂主宰者變為與學生平等融洽相處的角色。教師的平等角色有利于與學生更好的交流,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使教師不僅僅只是知識的引導者,更能成為學生的交流對象,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
2:由學生的指導者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需要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給予學生動力,取代了指導者給予的壓力。
3:由學習過程中的提問者變為引導學生的提問者。提出問題的能力比解決問題的能力更重要,所以教師應從傳統的提問者轉變為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的人,而學生提出的問題又是對教師知識的挑戰,教學相長的良好循環可以促進學生教師共同進步。
4:由信息源的角色轉變為信息平臺。教師不僅要輸出信息,而且要交換信息,更要接受學生輸出的信息,促成課堂中信息的雙向或多向交流,促進雙方共同學習。
談了兩個問題,在語文教學方面,自己有點體會:
1、要把育人的目標變為語文課最重要的教學目標。
2、要實現語文課的育人目標,教師必須要實現角色的轉變。
教學目標是方向,角色的轉變是具體的方法。兩者結合,方能找回語文課的初衷。
此乃本人愚見,請方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