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當時,食品站的西側,有一條南北向的斷頭浜,不長,大概百米左右,北面離開食品站不遠即已淤塞斷流,南與秦溪貫通。至于這浜的名字,一直不曾注意,現在不知是否還有知情者。
? ? ? 也有人說叫臭浜,我想不至于這么惡俗吧。叫臭浜,大概是后來食品站屠宰場的污水大量排入后,富營養所引發的黑臭吧。但在我的兒時,這水至少還是清澈的,有人曾用竹籪隔斷了秦溪,在浜中養魚。
? ? ? 斷頭浜與秦溪的匯合處,一座幾塊長石條并排鋪成的平板石橋橫貫東西,溝通通元老街。兒時,幾乎每天都在這小橋上來回玩耍,也許這橋太普通、太不顯山露水,懵懵懂懂卻一直不知道橋的名字。
? ? ? 待長大,橋面上已覆蓋了一層水泥,早與老街融為一個整體,只有靠河的側面露出點石頭的痕跡。如果不是“老土地”,不是特意關注,誰也不知道下面還有座小石橋。
? ? ? 可能當年澆筑水泥的工人敬業,橋上的水泥路面有厚厚的一層。曾專門站在上面跺了幾腳,可惜并沒有傳來期望中的厚重的石板回聲。雖然我知道下面有橋,但猶如腳踩實地的跺腳聲,已泯然于眾人的匆匆步履中。
? ? ? 本以為這座不知名的小橋,與兒時的眾多記憶一樣,會漸漸淡忘。不想,前段時間見到鄉賢胡永良先生轉載的文章《通元衣云渡橋》,欣賞之余,發現文中的插圖極其眼熟。冒昧訊問,才知記憶中的無名小橋,居然就是那座充滿傳奇色彩的衣云渡橋。
? ? ? 傳說,法喜寺神僧良準曾在此顯靈,擲衣成云,遮陽成蔭,為酷暑烈日下行走的路人帶去蔭涼。人們為紀念這一靈異事件,便將這個地方叫衣云渡。后來有橋了,便叫衣云渡橋。
? ? ? 據鎮上老人言,以前法喜寺內有一尊佛像,其形態與其它佛像都迥異,作擲衣之勢,便是良準大師。有記載稱:“良準大師,法喜之神僧也。不知何許人,失其姓族世系及出塵入道禮師授度年代時處?;蛞粤紲史Q之,蓋其形跡隱顯不常。疑為圣賢之應化者焉。”可見這衣云渡,并非空穴來風的附會,自有它的來歷。
? ? ? 前段時間回鄉,在小鎮發現新辟的衣云渡公園、龍舌嘴公園,不由一陣欣喜。本以為隨著歲月的流逝,滄海桑田的變遷,鮑郎、衣云渡、龍舌嘴等小鎮典故會逐漸湮滅。幸得有心的小鎮決策者和草根的鄉愁捍衛者,將小鎮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以各種形式庚繼,雖然小鎮已換新貌。
? ? ? 作者的話:童年的故鄉,最是鄉愁。且行且書,跟我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