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下朝陽橋左轉,沿秦溪西行,第一家是通元旅館,三層的現代建筑,至今猶存。當時,主要招待來通元做小生意的和出公差的人們。
? ? ? 記得有位修鐘表的王師傅,硤石人,是這里的常客。他是父親的老友,住在二樓,我夏夜納涼時常常在朝陽橋上看他窗戶里影影綽綽的人影。那時,常猶豫著是不是上去玩,或許會有水果、零食見贈,但最終一次都未成行。
? ? ? 前幾年,已經八十多歲的王師傅專程來通元尋訪老友。期間,我說起此事,老人大笑。說當年父親幾次請他收我為徒,但他在旅館窗口常常看到我在橋頭就著路燈看書,收徒的心也就漸漸淡了。
? ? ? 旅館西行,隔壁二層樓的現代建筑,就是郵電局。鄉人約定俗成這么叫它,其實可能只是所,也可能是支局。誰也搞不清楚郵政、電信的分分合合,只知道那里能信函、包裹、匯兌、電話、電報、報刊。
? ? ? 集鎮居民結緣郵政、電信甚早。早在清朝末年,鎮上已有郵政代辦業務;民國初年,集鎮已開通電話,雖然僅有一臺。建國后,郵政業務發展迅速,但電信卻步履蹣跚。可能受到技術限制吧,到八十年代初期,整個通元鎮電話用戶仍只有100余戶,而且是手搖的磁石電話。
? ? ? 郵電局,在我記憶深處,只有兒時攥著口袋里積蓄了一年的幾張毛票,到柜臺詢問《少年文藝》征訂費后的沮喪與無奈。
? ? ? 也許,這里還有那封永遠等不到的回信。有人說,從前,車馬慢,書信遠。但在不通車馬的江南水鄉,更讓等待變得遙遙無期。那年,從這里寄出生平第一封信,……
? ? ? 作者的話:童年的故鄉,最是鄉愁。且行且書,跟我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