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聊得主題,是人和物的關系。核心主題是:物為人服務,而不是人為物服務。這大概是因為爸爸最近在「得到」上閱讀《洞見:從科學到哲學,打開人類的認知真相》這本書,又結合到自己日常生活的一些體驗,產生的一些想法。
一個最簡單的、經常遇到的例子,就是碰到一頓飯吃不完,餐桌上剩下好多食物,這個時候該怎么辦呢?食物可能是很貴的蛋白質,自己可能是一個貪吃的胖子,而再吃下去自己可能撐得很難受,損害健康;但如果舍棄掉,就是一次浪費?,F在的話,我大概會毫不猶豫的舍棄掉,浪費掉。
再比如,家里有很多書、很多不常用的日用品等等,他們既占空間,又沒能發揮比較大的價值。我們是硬逼著自己想辦法把這些東西用起來呢,還是繼續妥善保留著,還是趁著某次大掃除丟掉?東西還能用,丟掉可惜,用卻勉強?,F在的話,我大概會毫不猶豫的丟掉。
人是為自己而活,并非為物質而活。幾乎一切物質,都是為人更好的活出自己而服務的。而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們會經常自覺或不自覺的反過來,變成了為物質而活,除了前面舉得兩個例子,像為了賺取一份工資而做自己覺得不符合自己追求甚至討厭的事情、為了追求一些表面光鮮的物質欲望如豪車、奢侈品而讓自己真正在意的東西被忽視或者被壓抑,這些都可以認為是,人因為“物”而變成了奴隸。
當然,生活遠沒有那么簡單。有句話叫:世人慌慌張張,不過圖碎銀幾兩;偏這碎銀幾兩,卻能解世人慌張。很多人其實一生都在為物質而奔波,而且沒有了物質的基本保障,甚至很多人都談不上尊嚴和人性。其實,大部分年代的大部分人,其實本質都在為物質而奔波,而在這奔波過程當中,還能有對人性的思考、對人為何而活的拷問,可以稱得上是一種奢侈的思考。但是,人生而為人,區別于動物的最根本的證據,大概就是會有這層思考。如果一個人,匆匆碌碌的為物質而活,卻從未思考這些問題,那又跟一生奔波、追求生存和溫飽的野獸有什么區別呢。
可是,其實更加根本的問題是,“物”又是什么,而非什么呢?人如果不為“物”而活,又該為何而活呢?也許有人會說,物就是金錢、物質,是人在本性欲望之下所追求的東西,像前面舉得兩個例子,食物就是口欲、而舍不得扔的日常用品不是就是生存之欲嗎。那如果不為本性欲望而活,那應該為什么而活呢?是為子女嗎?為責任嗎?為家國嗎?為精神之追求嗎?
這個問題,是值得一個人花一生時間去求索的,而且,大概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答案。但我想,人適度的、合理的滿足自己的欲望,是沒有問題的,應該的。人在很多時候接受自己欲望的趨勢,去指導自己的行動,也是沒有問題的,而且是應該的。人需要吃飯、需要繁衍、需要快樂驅使自己、需要交往朋友、需要獲得成就感、滿足感,而正是因為這些欲望,人們才讓這個世界豐富和有趣起來,才讓人們越來越幸福。
而談及人為何而活的終極問題時,大概是說,人在被本性驅使的時候,也需要覺知到這個驅使的存在、覺知到這個問題的存在,從而當感受到被欲望控制的時候,能及時抽離或判斷,從而做出更好的決策。吃飽了,不勉強自己繼續吃;無用之物,不勉強自己繼續保留;困倦了,不勉強自己繼續沉浸在游戲或者短視頻中耗光自己的精力;而是根據自己長遠的目標,來管理自己,或者說引導自己,這才能獲得更長期、更持久的滿足感。延遲滿足,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假如一個人,有一個長遠和篤定的大目標的時候,當碰到短期的問題時,自己才不會迷失自己,不會做出糊涂的、短視的決定。只有當一個人缺少長遠的大目標時,才會在當下,屈從于自己短期的欲望,反而讓自己變的像物的奴隸,最后,可能連自己都討厭自己。
我近期經常在想,人的肉體,到底是什么。如果人的精神,有一個宏大而長遠的目標,那么肉體,不就是承載這份精神、實現這份精神目標的一臺機器嗎。像打造一個機器、維護一個機器一樣去管理自己的肉體,這大概是很多精神強大之人的非常常見的表現。無論是坐擁無限的財富,還是只有很少的物質基礎,人的精神力量,都是最終決定了這個人的人生高度和人生質量的最重要的基礎吧。
尼采說:“創造性的肉體為自己創造了精神,作為它的意志之手?!?/p>
希望可樂爸爸也能做到這一點。
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