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七月,尤其熱鬧。
有三部好萊塢大片必看(可惜我們都不是第一時間)。
重啟的《蜘蛛俠》,收官的《猩球崛起》,以及,一定最多人選擇的,7月21日,《敦刻爾克》。
原因無他,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
諾蘭在今天是個近乎“神化”的名字。
尤其中國,他至今導演9部長片,有7部打入豆瓣TOP250。
《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最低,8.5,第175位;《盜夢空間》最高,9.2,第9位。
如此看來,沒大失手的話,《敦刻爾克》打入前250,毫無懸念。
憑什么。
Sir吊吊你們胃口——
《敦刻爾克》
Dunkirk
種種跡象表明,《敦刻爾克》將是諾蘭至今最不一樣的作品——諾蘭自己稱最實驗性。
這是諾蘭原創的第三個劇本(前兩個是處女長片《追隨》,《盜夢空間》),第一個改編自真實故事的作品。
1940年5月,在德軍猛烈攻擊下,英法盟軍節節敗退。
50萬以上的盟軍被逼到敦刻爾克。
包圍圈一天天縮小,盟軍無路可逃。
面前,是大海。背后,是子彈。
彈藥、醫藥、食物,水,都近乎枯竭。
圖像來源:BBC紀錄片《敦刻爾克大撤退》
這是一道數十萬人的生死選擇題——要么全殲,要么投降。
志在必得的德軍在此時決定停下“死神”坦克,選擇空襲。
理由是——
既然空襲能將我們一網打盡
他們干嘛浪費貴重的坦克?
圖像來源:克里斯托弗·諾蘭《敦刻爾克》預告片
反而給了英法盟軍一線生機。
死神的鐮刀依然高懸在頭,但同時,英國動員了千余艘大小船只,冒著德軍的炮火,將34萬名英法士兵成功撤回英國。
在聞訊趕來的救援隊伍中,有三分之一是泰晤士河上的小舢板。
諾蘭說,這是他人生中聽說過的,最令人緊張的狀況。
Sir想補充的是,這或許也是最黑色幽默的狀況。
敦刻爾克大撤退,也被稱為“最成功的失敗”。
沒人稱之為輝煌。
你看,當時僥幸逃生的士兵,舉手歡呼,寥寥數人。
更多的,抽著煙,低著頭,茫然——
為什么?
一來,這是撤退,不是占領。
二來,作為拯救人民的士兵,這一次,居然要被人民拯救。
三,也許不久后,這幫剛剛逃過死亡的人,又要回去。
大部分好故事(電影),始于一個好點子。而這個點子,又大都始于一種兩敗俱傷的選擇。
暫且把它叫做“現實的荒誕”吧。
如去年李安的《比利·林恩漫長的中場休息》,它的起點是,一個從戰場歸來的士兵,發現他剛剛跪著逃離的戰爭,竟然被媒體炒作成一場巨大的商業狂歡。
他那些不愿面對、血淋淋的命懸一線,被包裝成歌功頌德的英雄事跡,刺激消費。
似乎,人民雀躍于戰爭的殘酷。
這,難道不比戰爭更殘酷?
所以,千萬別被《敦刻爾克》內地版預告片欺騙,如果只是想說一個“當40萬人回不了家時,家挺身而出”這樣感動**的故事,未免也太小看諾蘭。
是的,Sir相信,諾蘭不會再犯《星際穿越》那樣的“錯誤”。
必須澄清,《敦刻爾克》不是一部“戰爭片”。
諾蘭原話是:《敦刻爾克》不是一部戰爭電影,它是一個生存故事,更重要的,是懸疑片。
懸疑是諾蘭為之諾蘭的地方。
看諾蘭電影,你猜不到下一秒。
敘事結構是他的拿手把戲——他說過,建筑是除了電影外的唯一興趣。
這也是很多人看他電影的第一反應——燒腦。
以最燒腦的《記憶碎片》為例,整個故事捋平(按正常順序剪輯),不就是一部普通的復仇電影。
但在不斷輪回的“閃回”中,記憶的不可靠特質逐步浮出水面,它擺脫了三流懸疑片慣用的“兇手其實另有其人”的伎倆。它的驚悚有了一層商業片難得的哲學意味——我是誰,我哪來,要去哪?
形式不是內容,但某些時候,形式能決定內容。
Sir大膽猜測,《敦刻爾克》的形式,應該延續了諾蘭慣用的交叉剪輯。
據諾蘭自敘,電影將從三個視角來講述這場撤退的:陸,海,空。
每一個陣地都自帶懸念。
陸。
主角之一,一個19歲青年。當時,等待撤退的英國士兵,大多就是這種年紀的小孩。
他們彈藥打光了,只能投降。
但投降是活路嗎。
德國黨衛軍可能會把他們趕進一個小木屋,喊五個出來,槍殺,再喊五個……
圖像來源:BBC紀錄片《敦刻爾克大撤退》
好,不投降,打。
一直打到海灘,反而要面臨更大的殘酷。
傷兵不能走。
因為傷兵占的位置多。優先撤走的只能是健康士兵,這方便以后把他們再投入戰場。
圖像來源:BBC紀錄片《敦刻爾克大撤退》
這仗,怎么打?
第二個陣地,海。
你好不容易上船了。
發現船超載,開不動了。你只能祈禱自己不是被放棄的那位——
年輕人 我很抱歉
可以五個下船嗎?
圖像來源:BBC紀錄片《敦刻爾克大撤退》
上船就安全嗎?
還有敵人的魚雷等著呢。
躲過魚雷就能活著嗎?
別忘記,你登上的,可能是普通人民操控的小舢板。
這命,怎么逃?
第三個陣地,空。
你們敬愛的湯老濕,演一個飛行員(湯姆·哈迪 飾)。
空軍任務很簡單,干擾德軍的轟炸機,不讓他們轟炸士兵。
但德軍同時派遣他們的戰斗機牽制英國空軍。
更兇險的是,“如果你飛去敦刻爾克的話,英國噴火戰斗機只會攜帶一個小時的燃料。”
預告片中,湯老濕只說了這兩句話——
他盯上我了。
我要墜毀了。
這人,怎么救。
最主要是,以上這三個時空,都不是同步發生。
陸地的人被困海灘一周有余;海上的人漂泊的時間是一天;而,天上飛的,只能存在一個小時。
不同時空交叉剪輯,最終化學反應出1+1+1>3的戲劇魔力,你想到啥。
對,《盜夢空間》的高潮戲。
諾蘭把四個不同時間維度的空間剪到一起。
@云舅當年是這么評的——
敘述在空間上是跳躍的,但時間上又是一個線性的過程,只是步履時快時慢,甚至會無限層的向下延展。時間不斷被放大、懸念不斷被縮小、情緒被推向高峰。原本平平無奇的手法在時空維度上創新后,令觀眾仿佛進入了一個新的世界。
電影的獨特魅力在銀幕上出現了,這是其它藝術形式達不到的效果。
這,正是諾蘭魔術師稱號的由來。
也是他能人所不能,為我們期待的地方。
普通影迷必看《敦刻爾克》的地方太多太多了,比如——
這是首部完全使用IMAX膠片攝像機和70毫米膠片攝像機的戰爭電影。
這是諾蘭首部戰爭題材電影。
這是諾蘭自《追隨》后,時長最短的長片(僅107分鐘)。
在這部電影中,據說諾蘭還將舍棄標志性的“依靠對白推進劇情”,采用默片式敘事。
與諾蘭長期合作的剪輯師李·史密斯提到:“由于片中對白不多,剪輯工作更加復雜……而且他也無意通過對白去講片中角色的故事?!?/p>
看這些精致到變態的史詩構圖,欲說還休。
而對諾蘭粉而言,答案更不言而喻。
坦白講,Sir也是諾蘭粉之一,但不至腦殘,諾蘭作品,個人最愛是《記憶碎片》。
Sir承認諾蘭更新了好萊塢超級英雄的語法,拓寬好萊塢大片的邊界,但也不得不承認,絕大多數諾蘭作品,都長于腦力激蕩,難以在觀眾心中掀起綿密細長的情感風暴。
聰明如他,肯定也知道自己的“短板”(要不也不會有《星際穿越》)。
諾蘭1970年生人,今年47歲。
有種說法是,40到50歲,是一個導演創作力與控制力平衡最好的時期。
雷德利·斯科特45歲拍出《銀翼殺手》;斯皮爾伯格47歲拍出了《辛德勒的名單》。
諾蘭目前最實際的反超者,就是這兩位。
《敦刻爾克》會成為他的王牌么。
目前從試映消息看,情況樂觀。
據微博@Yidahoo透露——
- 消息來源者非常喜歡這個片,說這是他見過最激烈的電影。
- 非常緊張的電影。
- 影像太美了,漢斯·季默的配樂太震撼了。
- 有一個高管說,這是華納制作的最好的電影之一。
- 宣傳中都沒有提到,影片還藏了一個巨大的看點。
還有這條被刪推文——超前試映后(因為看過試映的人,所有評論禁止外泄),《敦刻爾克》贏得全場觀眾起立鼓掌!
坦白講,我們從不擔心,諾蘭會讓人失望。
我們只是無比期待——
他能帶來又一次,耳目一新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