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諾蘭的影迷很多,但可能很多影迷不知道——
7月30日,是諾蘭的生日。
諾蘭今年47歲,Sir說過,是許多導演創作的巔峰時期。
一大特征,從表現才華,過渡到“控制才華”。
《敦刻爾克》就是諾蘭的“轉型”。
我們在這部電影里,既能看到典型的諾蘭標簽,但更不能忽視,諾蘭的“改變”。
怎么說?
記者@梅川酷子已在北美為我們試片,他想在盡量不劇透的情況下告訴我們,諾蘭這次對自己的革命。
文 | 梅川酷子
Sir電影獨家專稿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坦白說,看之前,我對《敦刻爾克》信心不足。
它標志著諾蘭太多的第一次:第一部拍戰爭片,第一次由真實事件改編;第一次被諾蘭本人承認這是最實驗性的作品,也是2000年來諾蘭作品時長最短的一部(106分鐘)。
但,106分鐘過后,所有的顧慮都消失了。
這是諾蘭一次歷史性的成功。
某種意義,諾蘭通過《敦刻爾克》完成一次對自己的突破。
電影好在哪?
敘事,敘事,還是敘事。
敦刻爾克大撤退是二戰一次著名的戰略性撤退。
1940年,德國軍隊瓦解了法國馬奇諾防線,將英法聯軍包抄至法國東北部港口敦刻爾克。
為了避免被圍殲,聯軍執行當時規模最大的撤退行動。
最終在9天時間,33萬聯軍士兵從敦刻爾克成功撤回英國本土,為聯軍保存了大量的有生力量。
這是一個結局早被寫死的故事,如何把一個“無懸念”的故事拍出懸念感,是《敦刻爾克》首要面臨的挑戰。
諾蘭再次拿出他的看家本事——非線性敘事(Non-linear narrative)。
《敦刻爾克》的敘事被分成三條時間線。
多線程敘事不足為奇,諾蘭的花活體現在:三條時間線的時長全都不一樣。
一、地點:防波堤;持續時間:1周。
在敦刻爾克的海岸線,年輕的英國陸軍士兵湯米(菲恩·懷特海德 飾)試圖撤退,過程中,分別結識剛剛埋葬隊友的士兵吉布森(阿紐林·巴納德 飾),從沉船出來的士兵艾利克斯(哈里·斯泰爾斯 飾)。
三人想方設法登上救生船,逃離敦刻爾克,卻遭遇重重險境。
二、地點:海洋;持續時間:1天。
英國船主道森先生(馬克·里朗斯 飾)與兒子彼得,年輕助手喬治,開著民用船只,從英國前往敦刻爾克實施救援。
途中救起幸存英國海軍(基里安·墨菲 飾),卻被受到嚴重驚嚇的他威脅即刻返航,遠離戰區。
三、地點:天空;持續時間:1小時。
英國皇家空軍成員法瑞爾(湯姆·哈迪 飾),與兩名隊友帶著只能支撐一小時的燃料,前往敦刻爾克,援助撤退行動。
飛行遭遇德國戰機襲擊,油表盤出現故障,法瑞爾必須冒著飛機隨時失去動力的危險,與敵機戰斗,才能為地面士兵爭取一線生機。
《敦刻爾克》通過使用時間維度的疊層,將簡單的劇情賦予復雜而又精巧的敘事結構。
一方面,這大大提升電影的觀賞性。
另一方面,三條時間跨度不同的故事線相互交織,并最終匯聚一起,也制造出2017年夏天最澎湃也是最壓抑的結局高潮。
可能有人還是會說,這沒什么了不起。
敘事手法早被諾蘭玩得出神入化。
諾蘭長期被詬病的最大短板:就是他往往過于依賴技法,淺薄了主題和情感。
《敦刻爾克》吸取了過去的教訓。
技法不是炫技,技法必須服務于主題。
我想讓觀眾能夠親身坐在沙灘上感受這群士兵的絕望,坐在噴火戰機的駕駛艙內體驗飛行員帶著有限機油前往救援的緊迫感……
當你把三條時間線互相交織呈現給觀眾,他們不僅會主觀地思考戰爭對這些個人身上帶來的不可磨滅影響,更會開始在腦海中開始勾畫出一個連貫的,更大規模的敦刻爾克大撤退事件。
——諾蘭
它確實做到了全程讓你屏住呼吸的愿景。
與諾蘭以往作品相比,《敦刻爾克》臺詞趨近于零,主要依靠場面推動劇情。
這是電影的開篇:
四五個英國士兵走在空無一人的敦刻爾克大街,天上散布著德軍的勸降傳單。
周圍一片寂靜,一種真空的壓抑感。
隨后,就是突如其來的一場槍戰,全軍覆沒,只剩狼狽逃跑的男主。
電影里,這種不期然的驚悚,比比皆是。
但《敦刻爾克》的情感基調又是節制的。
電影中,對人物的描寫少之又少,諾蘭甚至不屑去交代主人公的“背景”。
我們不知道他們從哪來,為何而來。
他們有名字,但更像一個面目模糊的群體。
我們的視角被限制在:在這場戰爭中,有多少人能躲過下一場空襲,避開下一顆魚雷,成功活下去。
《敦刻爾克》自始至終保持一種冰涼的質感。
目之所及,是殘酷和對殘酷的習以為常,因為在大規模的死亡面前,任何渲染性的煽情,都是廉價的自我感動。
所以 ,《敦刻爾克》絕非類似《血戰鋼鋸嶺》的英雄戰爭片:
它更像一部(人為)災難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正面死亡,你才能敬畏生存。
這種破格的實驗,肯定會招來爭議,但諾蘭不打算有任何讓步。
這種“偏執”還體現在他對膠片拍攝的熱愛。
《敦刻爾克》全片75%的片段采用了70毫米IMAX膠片機拍攝,并配上Panavision 65毫米膠片——遺憾的是,國內影迷只能看到普通版IMAX。
同時,《敦刻爾克》70毫米版本在全球放映規模達到125家影院,這也超越昆汀的《八惡人》,成為28年來70毫米放映規模最大的影片。
這種任性換來的,就是一幅幅精致到變態的畫面。
這是屬于《敦刻爾克》的視覺奇觀——不在炮聲轟轟,血肉橫飛的大場面,而是古典主義,沉穩大氣的史詩感。
我們還繞不過《敦刻爾克》的配樂。
諾蘭長久以來的搭檔:德國國寶級配樂大師漢斯·季默。
《敦刻爾克》是諾蘭和季默的第六次合作
音樂在這部片的使用極其鋪張。
漢斯·季默的音樂,甚至承擔了一部分敘事功能。
比如這首先行放出的配樂《Supermarine》。
通過秒表滴答滴答的走動聲,營造出一種爭分奪秒,倒計時般的緊迫氛圍。
單聽聲音,你就下意識產生命懸一線的畫面感。
| 時長:8分04秒 |
難怪有德國觀眾笑稱:我們德國人是最好的——
不僅為你們提供了歷史事件,還貢獻了配樂大師(漢斯·季默是德國人)。
當然,必須承認,《敦刻爾克》并非100%好評。
即使我周圍也不乏差評。
甚至對諾蘭粉來說,擅長懸疑燒腦的他,選擇敦刻爾克,是一個難以理解的決定。
事實上,早在25年前,諾蘭與老婆艾瑪·湯普森通過英吉利海峽,駛向敦刻爾克時,就有了拍這部電影的靈感。
兩人隨即寫下76頁劇本。
直到今天,苦心準備了四分之一世紀的作品終于誕生。
《敦刻爾克》英國首映,諾蘭與他的老婆
《敦刻爾克》最珍貴的,或許就是這份逆流而上的堅持。
預告片有這么一幕。
在敦刻爾克的英軍軍官說:“我們其實從這里就能看到它?!?/p>
另一名軍官問:“看到什么?”
“家(意指英國)?!?/p>
我們完全可以做個修改——
諾蘭:“我其實從這里就能看到它?!?/p>
觀眾:“看到什么?”
“奧斯卡。”
從成色來看,《敦刻爾克》無疑是明年奧斯卡的有力競爭者之一。
再退一步。
即使《敦刻爾克》最終敗北甚至零提名。
諾蘭的冒險依然值得肯定。
尤其是當你看到一批批中國導演,或者躺在過去的功勞簿里騙吃騙喝,或者臣服于潮流無底線地假裝商業著,你就更加佩服,一個大導演還能在快50歲的年紀,保持銳氣是多么難得的事。
這樣的諾蘭,他的下一部作品才永遠值得被期待。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