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嵐女士在《我們為什么被霸凌》一書中提到:
現代霸凌分為:傳統霸凌、流言霸凌、網絡霸凌和大眾電子霸凌四類
當我再次翻閱東叔的《惡意》時,一種冰冷的感覺在我的脊髓蔓延開來:四類霸凌,在東叔的這本書中就占了三種!!!想想真是思恐至極。
今天,我將借助《我們為什么被霸凌》一書,剖析隱藏在這惡意背后的霸凌事件。
被霸凌者日高邦彥在初中時曾被同齡的孩子用膠帶捆綁,有時甚至還會被潑鹽酸!這實際上就是第一種霸凌——傳統霸凌,即靠武力欺凌,通常是以大欺小,以多欺少,以強凌弱,采用打罵、恐嚇等方法,可能完成身體和精神傷害。
在這本書中體現出來的第二種霸凌是流言霸凌。案件的嫌疑人野野口在好友日高死后曾向警方提供了一份案發當天的手記,而在這份手記中暗藏著一條誘導警方偵查方向的線索。野野口本身就是一位兒童文學作家,且作文在中學就多次受到老師的好評;虛構、編造故事對他來說并不難。于是他編造了日高殘忍殺死鄰居家的貓這一“事實”,他通過手記最終達到貶低日高人格的目的。利用散布流言蜚語去敗壞被欺辱者名譽的行為就是上文提到的——流言霸凌。
后來他又利用自己家中大量與日高作品相似但又有出入的文稿誘導警方提出的“影子寫手論”,爾后不知通過什么樣的方法,將這一訊息透漏給各大媒體,一時間鬧得沸沸揚揚。在感嘆案情之撲朔迷離,情節之跌宕起伏的同時,又一個概念出現在我的腦海中,那就是第三種霸凌——網絡霸凌,即利用電話、電郵、網絡、手機短信等電子手段,向欺凌對象實行攻擊、污蔑、恐嚇等。
探究兩人(日高與野野口)的過去,漸漸找到這條充斥著惡臭的黑色河流源頭。嫌疑人野野口在初中時代也曾遭受他人的霸凌,而性格懦弱的他害怕反抗,這是外因;而內因是他的母親不自覺流露出的日高家的那份輕蔑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了他。
你沒再和那家的孩子一起玩吧?
由此暴露了一個問題:
在霸凌者與被霸凌者養成的過程中,他們的家庭究竟扮演了一個怎樣的角色?
在當時,日高拼命照顧著野野口:野野口因為被人欺負,不想去上學時,日高就每天早上來接他上學;野野口與霸凌分子走得很近,使得老師擔心不已時,日高便拉著他走進辦公室,請老師放心;野野口抓青蛙時,日高也一一向他指點,告訴他哪里很危險,要重新尋找一個安穩的立足點……甚至在兩人成年后,已是暢銷書作家的日高更是向兒童文學出版社推薦了野野口,希望能幫助好友實現夢想。
但是野野口是怎么做的呢?
他向罕有的玩伴抱怨多管閑事的日高害他轉學不成;他成為欺壓日高的共犯,在背后不斷講著日高的壞話,使得霸凌團體的頭目對日高深惡痛絕,從而導致霸凌的手段升級;他無法忍受這個溫暖如陽光的人進入他的生活,因為與之相比,他是如此的自卑,陰郁與膽小!所以在得知日高新近寫的以校園暴力題材的小說有可能被當做證物被查證時,他又對曾經幫助過自己的恩人痛下殺手。不可否認,野野口的母親在他成長過程中流露出的負面情緒,間接影響了他的人格。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還有一個人的缺位對這場悲劇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那就是日高和野野口的班主任老師。在案發后接受警察的調查時,他這樣說:
野野口被人欺負?不,應該沒有這回事吧?班上確實有惡劣的學生,不過,我從未聽說他曾受到別人的迫害。
如果他能夠及時發現校園暴力的存在,能夠及時與當事人的父母交流,對野野口與霸凌者進行有利的心理引導,那么,野野口遭受的心理創傷是不是也能夠相應減少呢?
野野口一直生活在日高的陰影下,于是他布下這樣精妙的一個迷局,想借此與之一較高下,但最后他還是輸了。
下面我們再來分析一下霸凌事件所帶來的不良影響:
貫穿整個故事的,是被欺辱者從被霸凌到施加霸凌的身份轉變,這足以說明霸凌事件后果之惡劣!而在《我們為什么被霸凌》一書中也同樣提到:
鮮少有被霸凌者能夠在經歷非人的虐待后,保存較大程度的人格。絕大多數被霸凌者找不到合理的渠道疏導,因此他們會尋找比自己更弱小的人作為發泄的出口,從而制造一個又一個的受害循環。被霸凌的創傷,蔓延到他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惡,在瘋狂生長,令人不能呼吸。
霸凌事件不僅僅存在于小說里,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更是比比皆是。我相信,你和我一樣,都會虔誠地祝福:
祝福每一個孩子,祝福每一個正在決定、塑造、影響孩子家庭命運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