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瘦香菇:婦聯網正在顛覆語言蚊子。
你能讀懂上面這句話嗎?這是《待字閨中》的陳老師推送的一篇文章題目,其中的觀點我比較贊同。對其內容感興趣的可以去看,這里不多說了。
雖然這些天“藍瘦香菇”滿天飛,但我猜你依然需要琢磨一會兒才能知道這句話在說什么。
文字、文章都是用來交流的,如果每句話、每篇文章都需要猜測揣摩,不但效率低下,浪費時間精力,而且很容易造成誤解。
網友「瘦死也光榮」說的極為犀利:“藍瘦、香菇”這兩個詞,真是看不到一點點人類智力活動的痕跡。
這種利用“諧音梗”或“方言梗”來搞笑的手法,在小品和網絡段子中很多,其實在技術上不怎么高級,笑點也很淺薄,一笑而過就完了:你現在能記得的有幾個?
如果你留心的話,你會發現朋友圈里那些獨立思考、有自己風格的人很少或沒有參與到網絡流行詞的刷屏活動中來。
對一個把閱讀作為常態、經常寫寫日記或者文章的人來說,如果依賴于熱詞和流行語作為素材來進行表達,等于公開表示自己缺乏想象力、詞匯量貧乏、文學水平低下。
不知道是哪個朋友講的,人為什么要多讀書,學習古詩詞?
因為在湖邊看到落日美景時,我不喜歡我的小孩就知道說:“臥槽!真特么好看!”這種粗俗的句子,或者“哇塞!真好看!真是太好看了!”這種簡單重復的表達,而是要能說出“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種應景而絕美的句子。
同樣是講感情,失戀了,南寧小哥在視頻里反復嘟囔:“藍瘦,香菇!”唐代李益在《寫情》里卻說“從此無心愛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樓”:沒有了那個人,什么都不感興趣,管他月上東樓,月下西樓。失戀的心情躍然紙上。
斯人已去,有多懷念?“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宋代晏殊《玉樓春》)讓人感覺到相思的感情鋪天蓋地而來,無邊無際,綿綿不絕,思念至深,無法抑制。
柳永的“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更是千古絕唱,不解釋了。
反觀現在的快餐文化,經過網絡的加持與加速,導致了段子手、營銷號沒有底線地在不斷制造標題黨和刷屏式語言的流行,短時能抓些眼球,多了就索然無味了。
我并不排斥網絡流行語,偶爾使用一下增加點趣味性即可。頻繁提及和使用流行語可能是一種心理暗示,暗示自己未與社會脫節,而清楚自己的生活品味和社會定位的人,基本上不會通過流行語來尋求認同感。
中國的語言文字之美,凝結了數代人的智慧,能沉淀下來的都是精華,就像暗夜里的珍珠,需要靜下心來,一點點去體會它給我們帶來的驚喜和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