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今天看到一則朋友圈,
大概內容是北大的一個小姐姐,英語很6大三就去麻省理工交換了,賊屌,然后空了很多格說道,我有什么資格不努力。
接下來,不是在吐槽他分享他發此條朋友圈的事,每個人都有分享的權利,不應干涉,我只是想和大家討論這其中的想法。
可能你會覺得,這是在立flag,這是在勵志,
我覺得這也正是我們的一個特點,常立志,今天看到某自媒體助理月薪5W,開始想投身做公號,
明天看到某剛畢業大學生拿到過億投資,開始準備創業,
可是到底哪個才是真正的你,可能哪個都不是,
你會說我有我自己的認知,我自己可以判斷對錯,
可是你可知未來機器會聰明到推送準的信息,改變我們的認知世界,
所以每次的瀏覽,我們都只是困在資訊罩里,反復看見自己,
每一次點擊是對自我的辯解,過去是媒體在塑造我們的認知世界,
現在是自己在塑造自己的認知世界。
所以活成那個獨特的你真的很簡單,也很難。
后來想了想,這條朋友圈會帶來什么,
可能上了一所普通高校的人會沉默一分鐘,說自己怎么就不能上北大,
可能英語很差的朋友,嘆了口氣,我英語為什么這么差,錯過那么多機會。
有兩個時刻,我們最愛比較,一是看到不凡的成功人士,我們會自卑,
二是看到不如自己人,我們會驕傲,
這無疑是心理失衡的表現,
總有一種人生是你奮斗一生都遙不可及,總有一種生活羨慕不已,
差距,像一道墻,把人劃分到兩個世界。
后來,我發現還有一類心理狀態,
就像那條朋友圈,我們會經常把自己羨慕的人掛在嘴邊,
然后氣勢洶洶的告訴身邊人說,我要為此努力,大概是說我也要成為他,
后來發現可能自己并沒有成為他,也忘了自己曾經的個性和追求。
也有人把自己要學的整日掛在嘴邊,
比如出國考雅思,讓大家覺得我在學雅思我要出國很屌,
其實大家只會在一個時刻覺得你最屌,
就是考下雅思,并且成功拿到了國外大學offer的時候。
最后,希望在朋友圈里看到大家在說,我要做這個,因為我愛它或者我已經在做這個了,我投入了很多就要成功了,這種滿志與自信的狀態,而不是整日活在你腦子里偶像的影子下,卻找不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