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時間
一個人如何對待時間,決定他成為怎樣的人。
采銅提到了“平衡時間視角”,從當下來審視過去,視未來存在于當下。
在審視過去時,積極的去懷念。懷念那些曾存在我們生命中的美好事物,對已有的東西感恩。
我們在考慮未來時,我們的未來包括近期未來和遠期未來。近期未來中有具體的情境,考慮的是怎么去做而不是應不應該做。比如下周要做一份上半年業務報告,要查閱上半年的薪資數據、培訓數據、招聘數據等,之后匯總,分析出趨勢等等。這就是近期未來的考慮。
而遠期未來我們是在用抽象概括的方式思考,往往沒有細節,考慮的是價值和意義。比如有些HR在做了幾年專員后希望自己將來能成為一名培訓師,能開發課程,能講課。在時間管理四象限中,這屬于重要但不緊急事項,往往會淹沒在各類突發事項中,被一般人所忽略。
用雞湯中流行的提法,這叫“勿忘初心”。但雞湯多的地方通常問題都難解決,所以初心也常常被忘。
而五年設想可以讓我們在一個比較合理的時間段內,用情境化、具象化的方式構想遠期未來。讓遠期未來中的目標更具體化,也就是將目標分解成更小更容易實施的。比如想成為培訓師的HR,可以開始聽網絡課程,開始積累搜集素材等。
更重要的現在。把時間花在值得做的事情上。這里采銅提出了他最核心最重要的理論,采銅法則。這部分也是本書中最讓人覺得驚艷的部分。這個時間管理理論,比四象限更合理實用。
如何判斷一件事是否值得做?有兩個因素需要被考慮到:
1、這件事在當下給我帶來的收益。叫“收益值”。我來翻譯的更俗,就是做這個能不能讓我“爽”。
2、這件事的收益隨時間衰減的速度。叫“半衰期”。我來翻譯的更low,就是這個能讓我”爽“多久。
(我的風格是文藝小清新,不衰減,老了我也是)
短半衰期收益就好像是抓沙子,一時間也握在手心了,但一會就從指尖漏掉了。我們有時候感覺,每天的生活沒有變化,朝九晚五,開電腦收郵件,關電腦下班,天天重復昨天的故事,就是我們的生活中有太多短半衰期的收益了。
長半衰期效益可以累加。即便每次的收益都微乎其微,但由于半衰期足夠長,效益可傳遞累加。比如小時候,我們學會了騎自行車,多少年過去,發現雖然不太熟練,還是會,練練,騎的還行。還有記單詞,雖然記了忘,忘了記,但是單詞量還是會慢慢的累積上去。
精彩的采銅法則是:盡量少做短半衰期的事情。
1、收益值高低無關緊要,只要不是短半衰期的事情,只要收益可被累加,就盡管去做。
2、不要只盯這高大上的事情,一些不重要不緊急的事情只要對你的長期收益有益,仍舊可以去做。
高收益值長半衰期事件:每天好好吃早飯,下班時間多走路
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淘寶下單一時爽,帳單來的線滿頭
低收益值長半衰期事件:東野圭吾好有趣,到底是誰殺了誰
低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網上八卦常常有,翻天全都想不起
這里可以插播一道思考題,請你想一想按照這兩個因素衡量,你最近做的事情怎么歸類?
半衰期這件事是有著個體差異的。比如都看《甄嬛傳》,有人全當電視劇,有人就有一些觸動,感受到雖然是后宮卻也是江湖,而在簡書,已經有人開始連載甄嬛的說話之道!這幾類人群對于同樣的事件,半衰期的長短差距就很大了。
這是一個重要的思維工具,能丈量出有長遠價值的事物,提醒我們避免沉迷于對短暫欲望追求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