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昭君,我想記錄我生活工作的點點滴滴,今天是我每日一篇文章的第852天。
太空是小朋友們最喜歡的話題之一,今天給大家分享下太陽系和太陽系之外的太空領域。這兩本書很有意思,分別是《探索太陽系》和《超越太陽系》。
我們都知道市面上有關太空,宇宙等話題的書籍非常多,但讓這套書脫穎而出的是它獨特的科學史風格。不僅介紹了許多有關于太陽系和天文學等方面的知識,還把人類探索宇宙的過程以故事的方式娓娓道來。
有句話講,如果你被一大堆科學知識噎住了,科學史就是幫你順下去的那杯水。腦子里裝了一堆太空天文知識的小朋友要看過來了。有時候,你是不是會感覺到那些知識在干架?誰在前誰在后?誰是被證實的?誰是一種假設。
所以,大朋友們不妨帶著小朋友來一場奇妙的科學史之旅。理清人類探索宇宙的歷史,獲悉人類探索世界那些重要的里程碑。讓科學史成為打開孩子智慧之門的一把鑰匙。
正如科學史作家恩斯特·彼得·費舍爾所說,雖然從后門樓梯進來的人,都是靜悄悄地進入知識之屋,但絕不會得不到真誠的歡迎。
回到這兩本書,它們分別獲得過美國航空航天協會(AIAA)兒童文學獎和全球知名科學教師組織NSTA推薦優秀科普書籍等榮譽。
作者瑪麗·凱·卡森是一位美國青少年非虛構類書籍作家。自由撰稿人,早年曾供職于美國學者出版社教學雜志《超級科學》。之后20多年為兒童和教師撰寫了太空,天氣,自然等各類科學和歷史主題到50多本書籍。
所以作者高超的科學故事技巧也在本書當中一覽無遺。除了精彩的主線之外,書中還包含了豐富多彩的專欄板塊。不僅有精彩的先驅人物小傳,還有翔實、準確的專業術語指南。還有趣味十足,易于上手的實踐活動,讓孩子在閱讀時愛不釋手,放下書也能夠繼續探索,自主學習相關知識。
當然,精美的天文學圖片是必不可少的,但這本書還提供了大量的科學家工作的歷史照片。為孩子還原歷史性的時刻現場,帶孩子重溫那一段段激動人心的太空之旅。
人類航天史的一些重要節點我們也了解一下。20世紀中葉到70年代初,是人類航天史上的啟蒙時代。那個時候二戰結束,美蘇冷戰開啟,兩大超級大國的經濟科技,從戰爭的創傷當中恢復過來,并在競爭當中快速發展。
出于國土安全和戰略部署的考慮,兩個超級大國幾乎在同一時間敏銳地察覺到了,太空這片人類未來的潛在戰場。于是乎,千百年間古代先哲,只能仰望的這片星穹,第一次變得“觸手可及”。在政府的造勢聲當中,民眾的熱情也開始被推向了高潮。
太空中有上帝嗎?地球真的是一個球體嗎?諸如此類看似天真卻又迫切的問題,成了全人類熱烈討論的對象。而美蘇兩國都想做第一個回答者。
1957年4月10號,蘇聯率先成功發射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顆人造衛星。雖然時任蘇聯領導人的赫魯曉夫反應平淡,但在蘇聯這顆人造衛星向全球廣播的“滴滴滴”聲中,美國人感到十分焦慮。
這不僅意味著他們輸掉了第一輪的太空競賽。還意味著從此蘇聯有了全球范圍內投放核武器的潛在能力。就算美國人快馬加鞭,希望迎頭趕上的時候。蘇聯又成功將人類史上第一位宇航員尤里·加加林送入太空。
這一偉大的成就讓美國人隨后的一系列同樣堪稱偉大的航天成就黯然失色。美國人繼而做出了一個重大的決定,美國要成為第一個實現載人登月的國家。而后來的故事,我們也就都知道了。
阿姆斯特朗的那句名言:這是我的一小步,也是人類的一大步。無意當中成了人類航天事業發展,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巨大影響的一個隱喻。
當然,人類的空間探索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不僅需要大量的資金,還有科研人才,還隨時面臨著巨額的損失。有時候,這些損失甚至是以科學家還有宇航員的生命為代價的。特別是在那個航天工業尚不成熟的年代,即使是美蘇這樣的超級大國,在航天發射領域的成功率在今天看來也是低得可憐。
因此,發生過很多次重大的航天事故,而且離我們最近的一次航天事故要數2003年的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空難。7名機組人員全部不幸遇難。有些人可能就會問了,既然代價這么大,為什么我們還要開展航天事業呢?是不是沒有了冷戰這樣的戰爭陰影的威脅,我們就可以不用下這么大的力氣去發展航天事業呢?
1970年一位來自贊比亞的修女瑪麗·朱昆達給nasa的科學副總監。恩斯特·史都林格博士寫了這樣一封信,大意是,目前地球上還有這么多小孩子吃不上飯,為什么你們還舍得為遠在火星的項目花費數十億美元?
對此,恩斯特·史都林格博士做出了令人感動且發人深思的回復。他的這封真摯的回信隨后由nasa以《為什么要探索宇宙》為標題發表。在回信當中,恩斯特首先肯定了修女的悲憫之心,并向修女獻身于幫助身處困境的其他人的行為,表達了崇高的敬意,然后耐心地解釋了航天預算,相對于其他政府預算并不高的事實。
恩斯特說自己和自己的朋友,當然都樂于多捐出一些錢,用于緩解地球上的饑荒等問題。可想要最終解決這樣的問題,并不是靠取消一兩個探索火星的計劃就能夠實現的。相反,他相信發展航天科技才是唯一的出路。
小到用衛星勘察氣候變化和土壤旱情,晴雨天等等,促進農業增產。大到促進科學技術的發展,還有提高一代人的科學素養。莫不如此。恩斯特還隨信寄出了一張1968年,圣誕節由阿波羅8號在環月軌道上拍攝的地球照片。
他飽含深情地說道,盡管我們開展的太空項目研究的東西離地球很遙遠,已經將人類的視野延伸至月亮、至太陽、至星球、直至那遙遠的星辰,但天文學家對地球的關注,超過以上所有的天外之物。太空項目帶來的不僅有那些新技術所提供的生活品質的提升。隨著對宇宙研究的深入,我們對地球,對生命,對人類自身的感激之情也將越深。太空探索讓地球更美好。
我們在這里不必討論誰對誰錯,修女的悲憫之心令人感動。但我們也要看到的是修女關注的問題,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當中必然會遇到的。而發展中的問題只有通過更快更好的發展才能夠解決。
這個小故事你是否也深受觸動了呢。生在偉大祖國懷抱中的我們,雖然并沒有遭受到戰亂,還有饑荒的痛苦。但我們不妨回想一下,還有多少人能夠記得短短十多年前,沒有智能手機的我們,是如何在公交車和地鐵上打發時間的。出門在外時,又有多少人已經離不開各種電子地圖還有導航設備了呢。
科技發展的日新月異,在悄無聲息當中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卻很快成為了一種理所當然的生活方式。在我們享受著這些現代化便利時,恐怕沒有多少人知道它們誕生于何處。
實際上,我們現在享受著的很多發明恰恰來自于航天領域。舉個例子,方便面當中的脫水蔬菜,最早就是為了解決宇航員在太空中的飲食問題而發明出來的。我們現在用的數碼相機也源于早期的衛星上面的探測設備。在醫療領域大顯身手的核磁共振和CT的技術基礎則來自于早年間,nasa開發的數字影像處理技術,更不用說電子通訊,定位和導航系統。
這些顯而易見得益于航天發展的民用技術了。航天領域的研究促進了天文學,材料學,信息技術,自動控制,醫學等等諸多領域的發展,哪怕是看似在航天領域失敗的發明。它在轉為民用之后也能夠產生可觀的經濟效益還有社會效益。
據研究,航天產業1美元的投入都將帶來7-12美元的外部效益。所以說航天事業不僅是科學家和宇航員們的事情。它對于我們每一個普通人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網上流傳這樣的一段話,大意是中華民族錯過了大航海時代,因而在近代飽受屈辱,所以我們不能再錯過航天時代。這里以美國前總統約翰·肯尼迪著名的關于開展登月計劃的演講《我們選擇登月》中的一段話,作為文末的結尾。
在演講中,肯尼迪總統說道,我們決定在這十年間登上月球并實現更多的夢想,并非因為它們輕而易舉,而正是因為它們困難重重。因為這個目標將有助于凝聚并測試我們頂尖的技術和最佳的力量,因為我們樂于接受挑戰,因為這個挑戰我們不愿推遲,因為這樣的挑戰我們志在必得,而其他的挑戰亦是如此……太空就在那兒,而我們將投入探索。月球和其他的星球就在那兒,獲得知識與和平的新希望就在那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