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昭君,我想記錄我生活工作的點點滴滴,今天是我每日一篇文章的第847天。
今天在星空鐫刻我們國家的印記。2021年6月17日9時22分,搭載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二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遨游浩瀚,逐夢九天。探索未知,延續奇跡。
今天分享下與火箭有共同之處的飛機。鳥兒在空中自由飛翔,樹葉在風中盡情地搖曳。人類一直幻想著有一天可以乘風展翅,扶搖直上九萬里。
對于萬里高空,我們有著向往,有著敬畏。在眾多古文明中,我們能見到對天空的崇拜。人們想象出的神靈,或者擁有一對潔白的羽翼,或者可以騰云駕霧,再或者身著輕柔的羽衣,毫不費力地就能在空中翩翩起舞,御風飛行。在天際的華麗神殿里俯視眾生,左右命運。
但人類并沒有止步于敬畏和崇拜,而是對于藍藍的天空產生了無盡的好奇心與征服欲。古代的帝王常常宣稱自己可以“在空中飛行”。似乎這樣才配得上他們天子的崇高地位。
《史記·五帝本紀》中就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舜乃以兩笠自捍而下,去,不得死”。說的是舜帝年少時,曾雙手分別抓著一個斗笠當做翅膀,從高空的谷倉上飄落卻沒有受傷。
這樣有關飛行的傳說,不僅僅出現在東方,在西方的古希臘神話中,巧匠代達羅斯為了帶著兒子伊卡洛斯逃出克里特島,就用羽毛制作了翅膀。可是,由于伊卡洛斯飛得太高了,熾熱的陽光融化了羽毛上的封蠟,羽毛就松動散開了。伊卡洛斯不幸墜海而死。
誠然這些故事都有著杜撰的成分,在人類無法飛上高空的漫長歲月當中,只有利用想象當翅膀向長空進發。不過,人類對飛行的向往并不會僅僅停留在想象中。
十五世紀的全才達·芬奇就在自己的手機中留下了許多的飛行器的設計圖,善于觀察的達·芬奇以鳥類為設計靈感,繪制的草圖與后來的飛機如出一轍。其中直升飛機的草圖一度被認為是雙旋槳直升機的靈感來源。
為了征服高空,人類迸發出了源源不斷的想象力。法國的蒙戈爾菲耶兄弟倆就將熱氣聚集在一個巨大的氣球中。用熱氣球載著人類第一次雙腳離開地面。英國的凱利爵士“好風憑借力”,用身體駕駛著滑翔機在風中翱翔。來自法國的電力飛艇“法蘭西號”,讓人們看到了在空中操控方向的可能性。
但這些或夢幻或勇敢的創想,不過是飛機華麗登場的前奏。等到了1903年,萊特兄弟駕駛著第一架飛機“飛行者號”打開了人類航天的大門。飛機開始了迅猛的發展。發動機變得強勁而輕便,水上飛機填補了低空立體交通的空白。
各種飛行紀錄被不斷地刷新,但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戰爭卻把這種起源于浪漫幻想的飛行器變成了殺戮的機器。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及其妻子,在薩拉熱窩被薩爾維亞人加夫里洛·普林其普刺殺。這一事件成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使得大量的飛機被投入了戰爭。各式各樣的軍用飛機接踵而至。偵察敵區的偵察機,投擲炸彈的轟炸機,擊落敵機的殲擊機。天空成為了新的戰場。每個參戰的國家都緊盯著對手的動向。
俄國的“四發”大型飛機伊利亞·穆洛梅茨,被改造為重型轟炸機后,各國深受啟發,一時間出現了多種多發的大型飛機。比如說德國的哥達,法國的法爾曼歌利亞,英國的漢德利·佩季,意大利的卡普羅尼等等。
可是,這些高空中的投彈手并沒有足夠的戰場統治力。載彈量小,航程短,投彈的精準差等等這些缺陷都在催促著新武器的誕生。
在1915年德國的戰斗機,福克E.III安裝了機槍射擊協調器,這種設備可以讓機槍子彈,從螺旋槳的槳葉中間的間隙穿過,大大地提高了其精準性。
短短的半年間,接連擊落了多架協約國的飛機。這被協約國的飛行員稱為“福克災難”。此后,參戰各國紛紛效仿,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機槍射擊協調器都是戰斗機的標配。
除了這些飛機外,德國齊柏林飛艇也用來進行夜間的轟炸,因此被稱為“空中魔王”。不過戰爭不會永遠持續。在1918年11月11日,德國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正如《飛機的歷史》作者山本忠敬在書中寫道:戰爭是愚蠢的!不可原諒的!但是因為戰爭、飛機的機體結構技術和動力技術,以及飛機設計技術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戰后幸存的飛行員和軍用飛機,有力地推動了民用航空的發展。那些曾經的殺戮機器搖身一變走進了生活之中。比如,英國的重型轟炸機漢德利·佩季就在戰后被改造為了客機。不過,來之不易的和平年代僅僅存在了20年。
1939年9月1日,納粹德國入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單翼機取代了雙翼機,成為了戰場的主力。更先進的設計,更強勁的發動機,使得空戰不斷升級。誰能稱霸高空,誰就能終結戰爭。
1942年,波音公司帶著他們從設計到生產,不過半年時間的B-29轟炸機駛向了戰場,這種翼展43.06米的“超級空中堡壘”,似乎向全世界宣告著絕對的力量。
1945年8月B-29轟炸機攜帶著代號為“小男孩”的原子彈,駛向了日本。伴隨著高高升起的蘑菇云,第二次世界大戰塵埃落定。
在客觀上來說,這次全球規模的戰爭,依舊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尤其是航空技術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噴氣式飛機和火箭式飛機的誕生,給航空業帶來了巨大的變化。為以后連接世界的諸多客運飛機以及航天飛機奠定了技術基礎。
但遺憾的是,這些發明原本是作為摧毀自然和文明的殺戮武器而出現的。我們可以說飛機的歷史,是一段人類想象力的歷史,是一段戰爭的歷史,可老師認為飛機的歷史更像一場人類勇氣的歷史。從古至今不斷有人為天空冒險,也不斷有人為天空而死。
德國人奧托·李林塔爾就致力于滑翔機的研究。他通過移動自己的身體來改變飛機的重心,借此實現對飛機的控制。可是,在他48歲的一次飛行中,卻不幸遭遇失速,墜機。犧牲是必須的,這是他留給弟弟的遺言。
我們可以看到這位航空先驅的勇敢與無畏。飛行從來都是勇敢者的游戲,每一位飛向高空的飛行員都是在用生命做賭注。生于底特律的查爾斯·林白,駕駛著單引擎飛機,圣路易斯精神號,獨自跨越大西洋,從紐約飛往巴黎,全程用時33.5個小時而未曾著陸。
巾幗不讓須眉,同樣是來自美國的艾米莉亞·埃爾哈特在林白成功一年之后,就成功橫跨了大西洋,但這位“空中女王”并不滿足于此,她不斷地打破飛行紀錄,并在臨近她40歲生日的時候,將目光投向了她最后的挑戰,成為第一位環球飛行的女性。
她說,我有一種感覺,我這一生啊,還會有一次很好的飛行,并且我希望就是這次。可就在她的目標觸手可及,離完成環球飛行僅剩7000英里的時候,埃爾哈特卻永遠消失在了飛往太平洋小島豪蘭島的航線中。
飛行意味著自由,意味著挑戰,意味著風險,但更多的是勇氣。從第一個載人升空的熱氣球,到第一架成功升空的飛機。我們用了120年的時間,從第一架飛機的誕生到第一艘航天飛機的出現,我們卻只用了不到80年。
這一架架飛機,就是人類勇氣的最好的證明。過去,航空先驅們賭上性命,從降落傘、滑翔機、熱氣球開始追逐飛行的夢想,現在作為普通人的我們又可以回到追夢之路的起點,可以背著降落傘,坐著滑翔機或者熱氣球,乘著風和氣流玩耍,享受空中運動帶來的興奮和滿足。
飛機的發展歷程不是線性的,不是說一項新技術將永遠取代另一項舊技術。飛機的歷史更像是一個環,從滑翔機再到滑翔機,從熱氣球再回到熱氣球。技術在進步,可人類對飛行的初心未曾改變過。
飛機這種翱翔于藍天中的龐然大物,對孩子們來說有著天然的吸引力。大馬力的發動機發出充滿力量的轟鳴聲,流線型的機身泛著耀眼的金屬光芒。富有創造力的機翼托起了孩子對高空的美好幻想。劃過藍天的噴氣式發動機會留下長長的拖尾。超音速飛機在適宜的氣候條件下,會形成難得一見的音爆云。
可如何讓孩子了解飛機呢,如何為孩子講述飛機的發展歷程呢,如何讓孩子感受飛行的自由與勇氣呢?不如就從《飛機的歷史》入手吧。
這本書是屬于《山本忠敬的交通工具圖鑒》系列。這位來自于日本的老人,自幼便十分喜愛各種交通工具,什么壓路機,大卡車,消防車等等,都曾被他悉心描繪過。可他并沒有因此滿足,而是想要創造出一部不僅讓孩子喜歡,也能讓大人欣賞的交通工具圖鑒。于是就有了我們看到的《火車的歷史》和《飛機的歷史》這兩本書。
這兩本書它們的畫非常非常地精良,它們的容量也非常地大,脈絡之清晰,在繪畫類的交通工具史中,至今難有望其項背者。
這本《飛機的歷史》中收錄了超過500幅精美準確的手繪圖。全面地記錄了人類追尋飛行夢的探索歷程。從古希臘神話中代達羅斯制作的翅膀,再到達·芬奇設計的各種飛行器械。從《西游記》中的孫悟空的筋斗云再到蒙戈爾菲耶的熱氣球,記錄了凱利爵士和李林塔爾的滑翔機。見證了萊特兄弟的飛行者一號飛機的誕生。
而這些都只是飛機歷史的序章,桑托斯·杜蒙,瓦贊,法爾曼,布萊里奧,西科斯基,福克等航空先驅接連登場。水上飛機,競賽飛機,客機,戰斗機,飛艇同時涌現。雙翼機過渡到單翼機,單發飛機發展到雙發,三發,甚至十發飛機。噴氣式發動機取代活塞式發動機,超音速客機誕生,客機高科技化,一直到能飛入太空的航天飛機,在這些精美的插畫中,我們不僅能了解到飛機百余年來的發展歷程,更能見證人類追尋飛行夢想的探索歷程。
不同于冰冷的飛機圖片,山本忠敬筆下的飛機手繪圖中,我們能看到有溫度的筆觸,有情感的色調,讓這些飛行器與讀者間有了交流。同時,山本先生還在書中隱藏了許多溫馨的彩蛋,等待大朋友小朋友共同去尋找。
比如偶爾出現的人造衛星,拉著氣球的小熊等等,這些細微之處都隱藏著作者的一顆童心,以及他對飛機的熱愛,這也是為什么今天要分享這本書給大家。
時間流逝,過去的飛機終究會被遺忘,那些曾經創造輝煌記錄的飛機,現在看起來也不過爾爾。但我們卻無法不喜歡它們,因為在那些飛行器上,我們看到了對自由的向往,對飛行的熱愛和對勇氣的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