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昭君,我想記錄我生活工作的點點滴滴,今天是我每日一篇文章的第842天。
在地球的歷史上,曾經存在著這樣一種相當成功的生物。它們在2億年前橫空出世,前后經歷了整整三個地質年代,演化出數個種類,統治地球長達一億六千五百萬年,足跡幾乎遍布全球,卻又在人類登上歷史舞臺前倏然退潮。
是的,上面說的是恐龍。1993年,著名美國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為全球影迷帶來了《侏羅紀公園》系列電影的第一部。片中的電腦特效在當時看來絕對稱得上是革命性的。人們第一次看到了如此鮮活的恐龍在眼前奔跑追逐。這一系列大獲成功的電影隨即在全球范圍內掀起了一波恐龍熱潮。
在電影當中,有想要復活恐龍的狂熱科學家,有冷血一切從自身利益出發的資本家,也有無辜倒霉的游客。但最讓人印象深刻,血脈噴張的,恐怕還是張著血盆大口、吼聲震天,不停為主角們制造麻煩的恐龍。
憑借著自身過硬的素質,《侏羅紀公園》系列電影當中的恐龍,成為了很多人心目當中恐龍的標桿。在此之后,幾乎所有和恐龍有關的影視作品都有意無意地遵循著這一“標準”。但電影畢竟是電影,有著許多科學性向藝術性妥協的地方。
特別是近年來科學界對于恐龍的研究進展驚人。過去許多看起來無懈可擊的理論,被質疑甚至是被推翻。諸多新穎的理論伴隨著令人震驚的新發現而來。但對學界研究不甚了解的普通人來說,對于恐龍的認識還停留在影視作品當中,那一個個極富張力的電腦特效加持的鏡頭當中。
梁龍等植食性恐龍都是行動遲緩而溫順友好的樣子。暴龍類則兇殘地追殺著眼前所有的活物。恐龍那標志性的冷血動物的眼睛讓人難忘。這些遠古爬行動物的皮膚也總向現代蜥蜴皮膚一樣令人生畏。這樣的刻板印象讓許多人認為恐龍就像是會直立行走的鱷魚,或者是大蜥蜴。
更多地,還有很多人誤認為在天空當中飛翔的翼龍,也理所當然地應該歸于恐龍大家庭。可以說這些有關于恐龍的困惑還有誤解,十分地常見。但對于真正的恐龍愛好者,尤其是對初識恐龍的小朋友們來說,什么是恐龍?是遠比?什么是最大最兇猛的恐龍。更有價值的問題。那么,什么是恐龍呢。
眾所周知,恐龍是一種遠古爬行動物,但這只是一種粗略的描述。實際上,恐龍是中生代眾多爬行動物當中的兩種。分為蜥臀目恐龍和鳥臀目恐龍。讓這兩種恐龍區別于其他同時代爬行動物的是,它們的腰帶構造。也就是坐骨,恥骨和腸骨三塊骨骼。其中,蜥臀目恐龍的恥骨指向前方,而鳥臀目恐龍的恥骨則指向下方。
有趣的是,盡管鳥臀目恐龍的臀部結構和現代鳥類的臀部結構類似。但科學家們卻發現,鳥類是從蜥臀目恐龍進化而來的。恐龍獨特的腰帶構造,使它們成為唯一一種四肢直立于身體之下的爬行動物。從而能夠承受更大的體重,行動也相對更加地迅捷。
從這一點出發,我們就能夠很容易明白為什么看似和恐龍關系密切的鱷類、翼龍并不屬于恐龍,而是和恐龍一同從屬于更高一級的分類,主龍類的生物。
下次如果再見到電影里的翼龍,可千萬不要再說它們是恐龍了。此外,近年來很多最新研究表明,人們傳統認知當中酷似大蜥蜴的恐龍形象,也許同樣會被顛覆。可怕的暴龍類恐龍也可能是渾身長滿了羽毛。
想象一下,一只公雞等比例放大到十多米長的樣子,還真的不免讓人忍俊不禁。說不定,這些人們想象中可怕的掠食者,也有令人捧腹的一面。
實際上,盡管關于恐龍的研究在不斷地進步著。但我們對這種生物的了解還是知之甚少,有太多太多的問題只能等著未來進一步的研究來回答。恐龍這個話題就是如此地令人著迷。
隨便走進一家書店,我們都能夠輕易地在最顯眼的位置,找到大量有關于恐龍的圖書。而我們往往也會毫不猶豫地為“恐龍”這兩個字買單。我們會為書中精彩的恐龍插圖所驚嘆,會認識幾種最著名的恐龍。但合上書之后,卻又往往又像是什么都沒記住,甚至連什么是恐龍這樣最基本的問題都回答不上來。
究其原因,是因為很多此類的圖書,為了迎合大眾喜歡瀏覽精美圖片的口味,把重點放在了圖例展示上,而忽略了系統性的知識介紹。而今天要為大家推薦的這本書很有意思,名字叫做《恐龍探索大百科》。
這本書由資深恐龍類古生物學家和專業科學畫師聯手打造。包含了前沿翔實的考古資料和來自于世界各地的館藏檔案。當然,還有必不可少的全彩圖片、圖表、地圖和引人入勝的3D建模繪圖。很好地為小朋友們展現了恐龍時代的風貌。
和市面上其他許多恐龍圖書相比,這本書最大的特色就在于,它將關于恐龍的研究成果用條理清晰,簡明易懂的文字和栩栩如生的圖片展示了出來。書的開篇從史前時代地球的演變切入,遵循地質年代的順序,揭示了生命的誕生和演化。而后過渡到恐龍的誕生,發展直至滅絕。
很好地為小讀者們將恐龍所存在過的時空環境定位出來。為小讀者建立起有關于恐龍最基本的概念。緊接著,這本書又從恐龍的演化、身體特點、生活習性等方面。詳細介紹了恐龍和這個神奇物種的龐大家族。
相信讀完這本書不僅能讓小朋友們愛上恐龍,還能讓小恐龍迷們更了解恐龍。人類總是自詡萬物主宰,有意無意地將自己區別于其他的生物。但人類作為一個物種,其存在的全部歷史和恐龍那上億年的統治世界相比,可謂是相形見絀。如果不是恐龍的滅絕,可能也就沒有之后哺乳動物的興盛,人類的出現也就更無從談起了。
文明的快速發展讓人類變得自大自傲,像《侏羅紀公園》系列電影當初那樣,人類總想憑借自己孩童般的雙手,擺弄大自然造物主的魔杖。最終的結果就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盡管無情的自然災害讓恐龍的滅絕顯得那么地隨意和無足輕重。但作為地球歷史上最成功的生物之一,它們曾經的輝煌絕非偶然。
所以,我們不妨引導孩子尊重自然,在愛好恐龍的同時,更能夠理解這種神奇的生物,理解生活在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和地球母親的親密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