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2】親子閱讀百科新知系列之《當我們看星星時,我們看見了什么》

我是昭君,我想記錄我生活工作的點點滴滴,今天是我每日一篇文章的第802天。


今天推薦的書籍主題是星空。昨天我們分享了太空,也提到了康德的這句話:世界上有兩件東西能夠震撼人們的心靈。一件是我們心中崇高的道德標準,另一種是我們頭頂上燦爛的星空。

星空是我們人類永恒的陪伴,我們可以想象一下我們遙遠的祖先在忙碌的一天之后,躺在篝火旁邊仰望星空,一定會有很多的遐想。那浩瀚的蒼穹到底有多少秘密,而這也是我們人類一直想要搞清楚的謎題。

通過流傳至今的遺跡,我們可以將人類對于星空的觀測歷史追溯到五千余年前。將歷史的長卷再往前展開,甚至還可以在一些洞穴的壁畫上,找到關于星空的簡陋圖像。

隨著認知的進化,人們逐漸地發現日月星辰并非雜亂無章地運動。月亮的陰晴圓缺也似乎遵循著某種神秘的規律。北方的某顆星星仿佛是從來不動的,天上一些星星所組成的固定結構。有的是隨著季節的不同時隱時現,有些則永遠地懸掛在天穹上永不落下。

透過這些直觀的現象,人類漸漸地可以通過天象來判斷季節的更替,并用它來決定播種和收獲。通過對太陽和月亮的運動觀測,來建立計算歲月變更的歷法,甚至通過辨識天象,為茫茫大海上航行指引方向。

在星空給予人們指引的同時,早期的人類卻無法對其作出合理的解釋。特別是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日月食,形態各異。來無影去無蹤的彗星等現象,這給人們帶來了深深的恐懼。

開始想象著天上有各種法力無邊的神靈。可以賜福或降禍于人。于是就把天體和人類的命運結合起來,出現了預言災禍的巫師,法師,僧侶等等。據說公元前的二十四世紀,“羲”、“和”兩位專門負責星空觀測的專家。因為沒有準確的預測日食而被帝王處死,這種人們面對未知天象的恐懼,也可能是遠古時期對太陽等事物的崇拜,以及各種宗教和占星術的起源。

也正因為如此,天文學和算術、幾何、占星以及原始部落的宗教信仰,哲學理論等等都有著密切的聯系。最開始人類根據直觀的生活經驗判斷宇宙的構造很簡單。地在下天在上,我國古代的天圓地方說就是典型,而這樣的宇宙觀在人類歷史上維持了很長時間。直到2600年前,古希臘的阿那克西曼德認為天上地下并不對,而是天包裹著地。

隨后人類慢慢地察覺到地球是圓的,偉大的亞里士多德找到了大量的證據,證明了地球是圓的。還證明了日月星辰都在繞著地球轉,這就是著名的“地心說”。地心說隨后由托勒密進一步的地完善,這樣的認識論在人類歷史中持續了1000多年。

直到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哥白尼對地心說提出了質疑。創立了日心說,就是宇宙的中心是太陽,其后隨著知識的累積和觀測水平的進步。人類終于認識到太陽系不過是浩瀚銀河當中的滄海一粟。不過這個時候人類對于宇宙的概念還只限于銀河系。認為銀河系就是整個宇宙。

到了上個世紀20年代,埃德溫·哈勃發現,宇宙當中除了銀河系之外,還有大量的星系。而且大部分星系正在遠離我們而去。原來,宇宙是如此的龐大,還在不斷地膨脹。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已經提出的廣義相對論。宇宙時空會被星系扭曲,所以宇宙不會是平滑的。基于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科學家們開創了宇宙學。在分析了大量的觀測數據還有現象之后,形成了現在主流的宇宙觀。

大約138億年前,宇宙從神奇的奇點開始。在經歷大爆炸之后不斷地膨脹一直到現在,而由于受到暗能量的影響,宇宙的膨脹逐漸在加速,這就是當前人們對于星空的認知。未來也許還會有更多新的發現還有認知,但無論如何,人類一直走在進步的路上。

從哥白尼提出日心說,到了伽利略制作出第一臺天文望遠鏡,再到開普勒對行星軌道所總結的第一第二定律。隨著一代代科學家對星空的不知疲倦地探索。我們的科學技術不斷地向前,也對我們頭頂這片美麗的星空有了更加深刻和理智的認識。

我們可以用智能手機來代替指南針,而不需要像古人那樣在繁星之中搜尋方向。我們有了高精度的GPS和北斗導航系統。不需要靠抬頭尋找天上的星星來給自己定位。對于絕大多數的人而言,那些古人掌握的簡陋但是實用的知識,似乎已經再也派不上用場了。甚至失去了它的價值。而太陽到底有多大?先上能看到多少顆星星?宇宙到底是如何廣袤。仿佛和人們毫無關系了。

至于星座,好像更是過時的知識。對于它的認識又有什么意義呢?英國哲學家培根說過,讀史使人明智,我們要不要學習一些科學史呢?

網上有句話說得特別好,如果你被一大堆科學知識給噎住了,科學史是幫助你滲下去的那杯水。學習一些科學史,就可以明白科學的來龍去脈。增加對科學的親近感,提高我們學習科學的興趣,培養好奇心。

試想當一個天文學的學生,一上來就是廣義相對論,他會不會被嚇倒呢。而當我們仰望星空,我們最想知道的就是,這邊是什么星星,那邊是什么星星。就好像我們到了一個陌生的城市,需要一張地圖一樣。我們需要一張星圖,而星圖的來源則是星座文化。

那么,星座究竟是什么呢?當人們提到星座的時候,往往會想到12星座。天上是不是只有12個星座呢,它們又是怎么來的呢。

星座具體的誕生時間和地域我們已經無法考證了。世界各民族均有各自的全新劃分的體系。一般認為,我們現在所使用的星座最早源于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約公元前4000年左右,蘇美爾人將位置比較靠近的星星劃分成了星群。在每一群星星當中又想象著用線條,把較亮的星星連接起來,形成各種的圖案。這就是星座的雛形。

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古巴比倫人就已經提出了30個左右的星座,并將黃道附近的星座確定為12個,也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黃道12星座的雛形。所以天上的星座并不只是12個而已,至于黃道則是太陽在天空中所“走”過的路線。

當原始的星座劃分方式傳達了古希臘,星座的形象根據荷馬和赫西俄德整理的希臘史詩進行了再加工,形成了希臘“本土化”的星座體系。

公元二世紀左右,希臘裔的埃及天文學家托勒密完成了一部,對古希臘天文知識總結的書稿《天文學大成》,其中有一份包含1022顆恒星的星表。星表當中列出了每一顆星星的亮度,托勒密將這1022顆星星劃分成了48個星座,并且將星座與古希臘的神話角色相對應。最終形成了以奧林匹斯山主神宙斯和他的情人、子嗣、親眷等名字命名的星座系統。

我們現在所聽到的英仙座,大熊座等都源于此。到了十六十七世紀,歐洲的天文學家以托勒密的星座為基礎,補充了剩余的星座。這些新增加的星座填補了托勒密在天空中未覆蓋到的“空白區域”,使得天空當中的每一部分都可以被分配到某一個星座當中,但是“星座創造”最終失控了,許多星圖上的信息變得矛盾和混亂,無法通用。天文學需要一份權威的星圖來規范和輔助天學的觀測。

1930年,為了滿足這一需求,國際天文聯合會制作了一份官方的星圖。他們使用托勒密體系的48個星座,并將其中的南船座分為三個星座。船底座,船帆座還有船尾座,以確保沒有一個星座占用太多的空間。然后又從其他人所繪制的星圖當中選擇了38個星座,填補托勒密星圖當中沒有覆蓋的區域。而這就是我們現在所用的88個星座。

說到星座就不得不提一下占星術。現代占星術是以伽勒底占星學為基礎的延伸。它的理念是當每一個人出生的時候,所有太陽系當中的每一顆或大或小的行星,都會對它產生一個磁場效應。

這個磁場效應因為角度和距離的不同而不同。占星術所用的是黃道附近的12個星座,而且他們在英文當中的叫法也是有所不同的。天文學當中的星座的英文是Constellation,而占星學當中所指的星座是Sign。

另外,在占星學里的處女座,水瓶座,射手座的稱呼,在天文學當中又有另外的叫法,分別是室女座,寶瓶座,還有人馬座。那么占星術真的準嘛?

不少小朋友把查看的星座性格,不知不覺地引入到自己生活當中的方方面面。甚至通過星座來判斷自己和他人的性格,但根據統計的機構曾經做出的調查。人們在工作,學習,婚姻上的選擇并沒有體現出占星術所預言的結果。

而這本書《當我們看星星時,我們看見了什么》,用一半的篇幅來闡述天上的星座,它由哪幾顆星星組成,叫什么名字,有什么樣子的傳說和特點等等。除了娓娓道來的文字之外,生動有趣的圖像也是這本書的特點。并且在書中的后半部分,還會介紹許多關于天體的基本知識。

相信能夠滿足小天文迷的各方面的需求,家長在陪孩子看這本書的同時,也可以跟孩子們進行一些趣味的游戲。比如在星圖類的軟件當中搜索全天的星座。讓孩子選擇他最喜歡的星座故事,如果能夠和孩子一同欣賞流星雨就更好啦!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