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毛志杰
導讀:老師用仿寫宋詞的方式培養孩子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應該是“教書育人”的重要目標吧!
初中生對于傳統文化的理解和學習大都停留在對文言文、古詩詞的背誦解讀程度,但想真正讓學生喜歡上傳統文化,就必須鍛煉他們用傳統知識表達自身情感的能力。
比如說、吟詩作詞,而不僅僅是死記硬背,這樣才能在自我創作的成就感中產生學習的興趣。
開封一個學校的初中二年級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就開始這種嘗試。
雖然他們寫的“詞”還很稚嫩,但從這些文字中能看出對于“宋詞”的熱愛。
今天,我們就看看這些初二學生們仿寫的宋詞《卜算子》,詞中是不是蘊涵著孩子們青春向上的朝氣呢?
為了便于大家欣賞,我們首先將《卜算子》的有關知識簡單普及一下。
“卜算子”是唐代詩人駱賓王的綽號,后被用于宋詞詞牌,取義“賣卜算命之人”。
比較有名的是李之儀寫的: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
還有大家都學過的《卜算子.詠梅》:風雪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下面是孩子們仿寫宋詞《卜算子》的截圖,考慮到網上評論氛圍的特殊性(這個你懂的),我們不再顯示孩子們的姓名,也請大家對孩子們的“大作”多些鼓勵,少些苛責!
我們常說“文化自信”,而自信的前提是對我們傳統文化的理解與熱愛。
當一個人有了“熱愛”時,才會發自內心、充滿熱情的投入其中。
從這點上說,老師用這樣的方式培養孩子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才應該是“教書育人”的重要目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