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晨讀材料分享的書是《驅動力》,在書中作者介紹了第三驅動力,并總結出一套科學調動積極性、煥發內在熱情的普適方法。
要說第三驅動力,先來介紹一下第一、第二驅動力。
第一驅動力指的是像吃飯睡覺上廁所之類的生來具有的驅動力,是生存本能,這種驅動力使我們能夠生存在這個世界上,是一種原始的驅動力。這種驅動力只解決了你的生存問題。
第二驅動力是指由獎勵或懲罰帶來的驅動力,例如老板承諾工作做得好會有獎勵,上班遲到會罰款等。這種驅動力會改變人們的行為,使人們多做鼓勵的事,少做禁止的事。
這種驅動力的缺點是約束了你的行為。你不想上班,但為了獲得收入不得不上班。當你認為你得到的獎勵與你的付出不成正比時,這種獎勵就對你起不到激勵作用。
第三驅動力是指人們在完成一項任務的過程中,心里想把事情做好的內在欲望,即內在動機,任務本身帶來的愉悅感和成就感就是獎勵。
例如,幾萬名網友出于熱愛,自發的無償貢獻自己的勞動力,做出了世界上最大、最受歡迎的維基百科,完勝微軟公司花費巨額人力物力財力制作的百科光盤。
由此可見,相比第一、第二驅動力,第三驅動力是最強大的驅動力,強大到可以讓螞蟻打敗大象。
那么如何調用這第三驅動力呢?
首先,要有自主性。人天生愿意做自己喜歡的事,如果在工作中,老板能夠適當放權,讓員工做他們感興趣的事情,就會更容易激發員工的內在動力,創造出新的產品。很多牛人喜歡在上班時間外寫博客,寫公眾號或寫書,是他們領先普通人一大步,做這些事情都是靠內在動力驅動的。
其次,要專精。專精就是要全神貫注地投入到所做的事情中。如果事情難度較小,可能就會導致精力渙散,這時就需要增強難度,如果覺得強度大,就應該減輕負擔,也就是說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適當調整工作量,調整到剛剛有點挑戰性的狀態,使自己更容易投入其中。比如喜歡跑步的人,一次跑10公里可能覺得太容易了,沒有挑戰性,就可以逐漸上升到15公里、20公里。
最后,就是要利他。你在拯救別人的同時,也拯救了自己。很多新產品在走向市場的初期,都會采取免費推銷的策略,例如滴滴打車在最初搶占市場的時候,給司機和乘客大額補貼,乘車比坐出租車便宜的多,等到人們已經習慣了使用該平臺時,滴滴占領了足夠的市場份額,就逐漸取消了補貼,乘車費用與出租車基本持平,但人們還是傾向于選擇滴滴,因為已經習慣了。
李笑來老師談到內容付費時,也重點提到,要提供別人需要的內容,如果你的內容別人根本不需要,怎么可能會為你付費呢。所以,要先利他,在利他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利己。
總之,持久激勵自己的方法,不是靠外在的獎勵和懲罰,而是來源于自己的內心。當你找到自己的信念,并為之付出不亞于任何人的努力,你的熱情將會被激發,世界也因你而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