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猶如上了發條,無論刮風下雨、烈日當空,每到周末都給自己安排了一場短期的小旅行。
有人說,下這么大的雨還出門……
有人說,都熱死了!還出門……
或者是在你下大決心改變自己,興致盎然探討出游計劃的時候,更會有一堆看客跳出來振振有詞的告訴你:¨屋里蹲蹲么好了,出門既熱又累、又折騰還花錢的。”
無論是來自己外界多大的干擾,還是來自內心多大的壓力,對于下定的決心,盡管天氣炎熱、盡管消費劇增、盡管身體狀況可能不佳,我還是積極努力鼓勵自己多外出走走。
一則:為了避免自己固步成封,外出看看世界,去一些自己沒有到過的地方。二則:健身徒步變換一下心情,平時你不靜心安排時間,并不一定有機會前行。三則:搜集素材練練相機、練練文字。四則:沒錯,旅行的確猶如一次脫胎換骨,累得酸爽。但是我依舊渴望著開啟下一站的旅程。五:見識可以促進你前行的動力。
這種突變來源于內心的驅動力。蠻喜歡貓叔推崇的去做。當你在閱讀ta 人的文字和ta 人的攝影照片時,或許在你的內心里覺得ta 人所做的沒有你做的好,可唯一的區別是ta 人敢于嘗試去做了,而你沒有做。
每一次出行,就猶如每一次練習。或許它并不會在短期里產生什么收益,不過我喜歡充實的自己。也吃驚于每一次前行,原來我也是可以突變的。
今天剽悍晨讀分享的是丹尼爾·平克的《驅動力》
我們今天分享書中的三個內容,分別是積極性誤區、第三驅動力和外界刺激源。
積極性誤區
我們常聽到家長告訴孩子,“寶寶啊,這次考試如果考得好,我就帶你出去玩。”老板也會對員工說,“咱們上班、下班都得打卡,缺一次考勤就要扣一次錢。”這種「獎罰分明」的激勵方式,確實很容易立即見效,小孩子會比以前更加認真復習,員工會乖乖準時上下班。但是,一點問題都沒有嗎?還真不一定。
在摔跤吧爸爸里,吉塔取得一定的成績以后,同時受了周圍同學的影響,就消極對待父親的教導,并沒有把心思放在刻苦練習上,導致最初沒有取得理想的成績。
當我們完成100天馬拉松后,往往就缺少了一種驅動力,頓時松懈了自己,反而沒有之前的那般豪情壯志。一旦取得了小小的成績,而松懈就是一個很容易讓人滑波。
懲罰也是,一個孩子平常習慣性的接受了批評,日積月累的批評久而久之會成錯誤的引導,我原本就是這樣的差勁、我不行的、丟失了最基本的自信,更別提激發內心的優勢。
所以,獎勵和懲罰可以激勵人,但只是短期內見效,時間久了,就會起到反作用,想產生持久影響,還需要其他驅動。
第三驅動力
在說第三驅動力之前,咱們先說說第一和第二。第一驅動力就是我們的「生存本能」,比如渴了想喝水,餓了想吃飯。第二驅動力就是我們剛剛說的「獎勵和懲罰」。第三驅動力:就是我們心里想把事情做好的欲望。
在業余時間外出旅行,拍拍照片,寫寫游記就是我的第三驅動力。因為做自己內心里喜歡的事情就特別的滿足。
但是如果把興趣轉化為職業的時候,可并不一定會保持原來的激情。比如,當攝影師需要時常頻繁外出,當小編時常要加班加點。
外界刺激源
既然每個人心里都存在第三驅動力,為何無法時時調用呢?作者說,因為它需要點外界刺激,這個外界刺激要滿足三個要素。
001? 自主
人天生愿意「為自己喜歡的事情負責」,如果能最大程度地決定自己做什么、怎么做、什么時候做,更容易激發內在動力。
002 專精
如果充分自主地安排了時間和做事內容,但并沒有激發內在動力,很可能是因為缺少專精狀態,「專精」就是能全神貫注地投入到所做的事情中。
有友問我,你前期畫畫畫得挺好的,干嘛不畫了。我是覺得事情做得多了,無法專心致志的做好一件事。作業多了也容易分散精力,導致每一天疲憊不堪。故此適當的刪選和調整每天的日常。如,把原先創導的公眾號每日更新修改為每周一游。突出關鍵重心,分散目標來執行。這樣有利于我體能的安排。在身心上的壓力也相對輕松些。
003 利他
除了自主和專精,還要樹立正確的目標,也就是「做事的初心」,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外在」的,以利益為導向,比如富貴名利;第二種是「內在」的,就是發自內心地希望外界更好。只有內在目標才更容易長期激勵我們的第三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