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和智能手機的普及,網絡上越來越多的出現了這樣的現象——貼標簽——并且愈演愈烈,隨之而普及到現實生活中并影響大多數人的看法。
一個90后小伙畢業入職,上來就會有人給他一個大大的標簽:90后。隨之而來的呢,有人說90后好年輕啊;有人說這些90后喜歡跳槽;又有人說90后不靠譜;還有人說90后是迷茫的一代、垮掉的一代。暫且不論他們是否了解過90后的生活狀態和精神面貌,就只看這一點——他們的貼標簽行為——背后是什么呢?其實就是一種思維固化、思維模式化。
??2??
思維固化、思維模式化并不是什么新鮮的詞兒,也不是近來才有的現象,其實它由來已久。日常生活中我們遇到的就有很多,只是之前缺少過度曝光罷了(其實是自我忽視),譬如:國民思維模式化——德國人嚴謹、法國人浪漫、日本人隱忍、英國人紳士;性別看法模式化——男人就是精力好抗壓能力強,女人就是孱弱不堪大任;星座看法模式化——處女座潔癖而吹毛求疵、頑固的完美主義者,雙子座聰明善社交、花心且反復無常;出生年代看法模式化——60后復雜而分化、70后理想而無趣、80后開放而直率、90后個性而新潮等等。這樣粗暴對人、對物的鑒別和分類一定程度上是時代發展下,不同的社會環境所造就的大眾整體映像,可以理解。但從另一方面看,這樣的大體印象是一種思維偷懶的表現——如果一種東西、一個人能夠如此簡單、直接的描述與定義為一個詞或幾個詞,那我們看的到底是這個整體呢,還是具體的某個人?——這樣的大而化之實際上是人想要盡量消除掉認識一個人、一個東西的學習成本和認知代價,是為了盡量避免自我價值、自我時間的損耗而采取的一種有損壓縮式的捷徑。
這實際上就是人社會化后的悲哀。
??3??
小時候,你為了抓一只不怎么漂亮的蝴蝶都可以跑到郊區河流、叢林旁鼓搗一整天而不亦樂乎;長大啦,你僅僅是因為懶這一個字就能夠隨意推掉一個你喜歡的畫展、你喜歡的旅行。而現在你想要的旅行只不過是一個想要逃避工作、逃避生活的借口,而非單純的喜歡和熱愛。
所有的省略、所有的捷徑都并不必然使你放松和快速走向成功。你想避免花費功夫、付出代價,所以你不根據人的優缺點來對人評價,反而將注意力集中于對人的零星信息的察覺,然后將這些零星信息歸入到以前建立的數量本來就不多的認識框架中,從而取得了一個人的標簽化認知。你以為你是對的,實際上你是盲人摸象,一葉障目。
這樣的做法確實省去了思考的麻煩,但卻成為了由于在許多問題上的深刻偏見所付出的代價。
??4??
貼標簽意味著思維模式化、思維固化,而思維固話是因為人的惰性和社會化后的利益至上,而這樣的利益至上實際上帶了的很多都是偏見和狹隘——這反而阻止了人的利益達成。這讓我想到知乎上一個“年輕人的幼稚病都有哪些”的問題:很多回答幾乎都是人的錯誤而非是年輕人的錯誤,只是因為或多或少的偏見、認知差異、思維固化而故意套給年輕人(這個群體),以此來獲得一種“高高在上”的榮譽感。
這不是榮譽,這是欺騙,無論是對人,還是對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