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 ? ? 今天學習《黃修易錄》。 ? ? ? 黃修易即黃勉叔,他認為人心的狀態除了有善念、惡念之外,還有第三種狀態,那就是“空空蕩蕩”。有此立論基礎,才提出在心無惡念時,就“必須存個善念”以補充。 ? ? ? 黃勉叔的觀點似與佛家相類,出家修行的過程很大程度上很像一個懺悔的過程,也是“去除惡念”的過程,其目的是抵達“空”的最高境界。 ? ? ? ? 而陽明先生則不這樣認為。一貫主張“必有事焉”,去惡的過程同時也是“集義”的過程,按照孟子的話說,就是“我善養吾浩然正氣”,這當然就是“存善”。 ? ? ? 同時,根據陽明先生的“一體”論推理,“去惡”與“存善”本就是一體的——不,“存善”似乎還是沒有“養善”貼切。心體本就是善的,所謂“去善”,無非就是拂去遮蔽心體的私欲,而恢復其本來面貌而已,哪里需要再專門存養一個善念到其中呢? ? ? ? 說到這里,先生打了一個比方:“譬如日光被云來遮蔽,云去光已復矣。若惡念既去,又要存個善念,即是日光之中添燃一燈?!闭媸切蜗髽O了,恰當極了! ? ? ? 先生說:“只要良知真切,即便是為了科舉考試,也不會成為心的負擔。就是有了負擔,也容易發覺并得以克制。例如讀書時,良知清楚強記的心不對,就克去它;良知清楚求速的心不對,就克去它;良知清楚有好勝的心不對,就克去它。如此一來,總是成天與圣賢的心彼此印證,就是一個純乎天理的心。無論如何讀書,也只是修養此心罷了,怎么會有負擔呢?”? ? ? 在王陽明看來,修養就是“致良知”,“致良知”貫穿于人的活動之中。為人處事是“致良知”,學習是“致良知”,連科舉應試時也是“致良知”,事務雖有萬千之繁復,“致良知”卻只有明明白白,實實在在的一個。所以,修養是人生活動的主宰,而不是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