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講的是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也就是泛性論,他認為,人天生有性本能,而快感中心不同,所以導致了一個人的人格發展會有不同的階段,當然,他所提出的理論到目前來說,也沒有被完全接受,想要具體了解的可以去找度娘自行搜索,這里大概說一下此理論分的發展階段,以及結合武老師的結論總結,理論基礎暫且不說,至少關于小孩在什么時候應該發展什么樣的能力這一點,我還是贊同的。
總結筆記內容
口欲期:0-1歲,快感中心集中在口腔部位,嬰兒吃東西和用嘴感知事物,這時孩子發展的是信任,也就是一個人由衷地相信,外部世界是愿意滿足他,讓他吸收養分的;
肛欲期:1-3歲,快感中心集中在肛門部位,在乎自己能掌控的事物,這時發展的是自主感,讓他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控制能控制的事;
性器期:3-6歲,也被稱為俄狄浦斯期,此翻譯來自于希臘神話中俄狄浦斯的故事,在心理上,孩子這里會對同性父母產生競爭和嫉妒心,所以在這時要發展孩子認同自己的父母的意識,注意認同不是盲從,這是超我形成的關鍵時期;
潛伏期:6-12歲,進入潛伏期,更重視和同性間的交流,這時要發展孩子與同性合作的能力,為將來在社會上立足做好準備;
生殖期:12-20歲,即青春期,一個人的心理和生理都趨向成熟,最終做好了生殖的準備,也就是性能量和攻擊能量都呈現了出來,那就需要發展孩子競爭的能力,知道如何合理地展現自己的能量。
弗洛伊德認為,一個成年人的人格發展程度和各種復雜心理,可以在6歲前找到各種對應,所以最重要的是在前三個階段,其中前兩個總稱為“前俄期”,第三個稱為“俄期”,所以要給孩子創造抱持性環境,讓其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能更好的度過青春期,也能展現自己的力量,懂得尊重別人,成為一個能競爭也能合作的人。
我的感想
一周的文章里,其實武老師還舉了許多的例子,前三個階段的已經無甚記憶,進入潛伏期的印象最深刻的事例就是“三八線”,做為一名八零后,這完全是學生時代的必備經歷,也同時回想起,在那個階段,是更為的傾向于和同性的小伙伴一起玩耍,而自己更有因為“三八線”而與同桌男同學打架的事情發生,哈哈,原來自己那時候居然這么兇……
還有現在經常在新聞里看到的校園霸凌現象,按武老師的觀點,認為大多受到這種打壓的孩子都是因為反其道而行之,不喜歡與同性伙伴一起,故而產生了這種現象。也許這是其中的一部分原因,但我個人不一定是全部吧!畢竟一個事情的發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孩子的性格,家庭的教育模式,個人的認知等等,都會不同,也就會產生因為同一件事而有不同的結果出現的情況。
對了,按武的說法,本周的內容可能太過勁爆,會讓許多人刷新自己的認知與產生不適,故提出了一個理解自己的原則:給覺知留下空間,意思是在理解自己時,先好好覺知,充分覺知,把這件事做到足夠。
警惕:批判自己、著急改變
我的理解就是:接受自己!
因為你所認為的缺點就一定是缺點嗎?將它看成一個特點吧,發現一個,這是對自己的了解更近了一步,豈不應該更開心,然后去接受真實本來的樣子,因為能夠接受,才會清晰的知道這是不是自己想要改變的,如果是,連接受都可以,還怕不能改變嗎?
以下為專業內容,無興趣可略
兩種心理學現象:
固著:如果在某個階段得到過分的滿足或者受到挫折會導致固著,固著將導致無法正常地進入性心理發展的下一個階段。也就是說,這是一種對刺激的保持程度,或不斷重復的一種心理模式和思維特征,而個人發展也就停滯在這個階段,持續的尋求這個階段的滿足方式。
退行:是指人們在受到挫折或面臨焦慮、應激等狀態時,放棄已經學到的比較成熟的適應技巧或方式,而退行到使用早期生活階段的某種行為方式,以原始、幼稚的方法來應付當前情景,來降低自己的焦慮。
對話技術小貼士:
向前找感覺,向后找態度(具體化技術在對話中一直存在)——找出刺激產生時的第一感覺,被隱藏的感覺;針對前一個感覺,又會產生什么樣的感覺(即態度)
如:
在你的這個感覺產生之前,還有別的感覺產生嗎?
回答略
對你這個感覺,你有什么感覺產生?
總結:不管理論基礎是什么,在實際的生活當中,諸如3歲時與孩子分床,6歲前的人格與性格的養成至關重要,以后我當母親也會記得,嬰兒期要讓他感受到愛,讓他對世界充滿著信任;幼兒期要讓他去探索,自主的掌握能掌握的事,讓他擁有好奇心,會問“為什么”;到了青春期,要培養他承擔的心智模式,要學會為自己的決定負責。
其實,一個人的成長需要有許多的要素,性格品質也一樣,善良、有趣、承擔、包容、會協作等等,只要本質是好的,那么培養一顆會不斷成長的心智最為重要,成人如是,孩子亦如是,關鍵在于家長的培養,所以現在的家長不好當,需要自己不斷的學習,才可能成為一名合格的家長。好吧,為了以后能成為一名合格的家長,好好學習吧!哦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7.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