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講哈佛的時候屢屢提到斯坦福,似乎是唯一能與哈佛比肩還有余的大學,甚至斯坦福等于哈佛加麻省理工,讓我一直很期待關于這所大學的內容。但是到了這一章,關于它的優秀卻寥寥數語,一筆代過,讓我覺得很不過癮啊!
斯坦福的宣傳重點著墨于斯坦福師生校友創辦的硅谷高科技公司。說起來硅谷的建立也是一段佳話,當年美國經濟危機,老斯坦福的錢都被凍結了,靠斯坦福夫人省吃儉用節省下來的保險年金撐了幾年,然后斯坦福當時還不收學費,導致資產解凍后很快又不夠花了。當時的特曼教授建議成立斯坦福科技園,向公司出租土地,解決了斯坦福長久以來的財務問題,并最終發展成了今天的硅谷。
斯坦福學校宣傳的唯一亮點,就是很多聞名遐邇的科技公司都是它的師生和員工創立的,比如思科,SUN,SGI,MIPS,雅虎和谷歌。而斯坦福如此熱衷鼓勵創業,部分是因為它遠離政治中心,從政府拿到的科研經費太少,不得不從工業界找出路。所以相比于純學術理論研究,斯坦福的師生做科研通常會出更多實用性成果,甚至做到產品原型,提出具體的工程指標,比如當年SUN圖形工作站的“三個一百萬”:100萬像素,100萬字節存儲,每秒100萬次運算。而SUN公司的名稱來源,就是斯坦福校園網的首字母。
與校企合作,轉讓專利的方式不同,斯坦福的師生通常會自己創立公司,將技術直接轉變成利潤。學校本身也鼓勵這種做法,對師生們利用科研工作的職務發明創辦公司大開綠燈,雖然初時少拿了專利費,卻收獲了創業者的感激和之后的巨額捐贈。
學校對于學生的個人創業也會直接提供幫助。谷歌搜索引擎的第一筆投資,就是學校幫助聯系當時SUN公司創始人貝托謝姆拿到的。學校甚至還為了幫助當時的中國學生金學誠創業還貸,打法律的擦邊球維持他的學生簽證。
斯坦福的創業氛圍實在是太濃厚了。麻省理工和伯克利的學生更喜歡去找工作,而斯坦福的學生則自己辦公司。從哈佛退學創業的只有比爾蓋茨和扎克伯格,斯坦福的學生對于放棄學位這件事顯然更有勇氣。他們也比其他名牌大學的學生更愿意去剛成立的小公司。喬布斯的“活著為了改變世界”似乎更適合這里。